从外在来看,王实甫对莺莺的诗词刻画十分贴切,“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写出了莺莺在小路上留下的脚印都是“样儿浅”,眼角儿还处处“留情”,这浅浅的脚印和眉梢的深情似乎将莺莺心事传达,极富少女羞涩之感。
“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半响恰方言”。这一句话更是写出了莺莺娇羞可爱的一面。在人前“未语”,“腼腆”之态就已尽显其中了。“半晌”才说几句话,脸上的红晕像樱桃一样顶在脸上,举止矜持又文雅。这一番刻画,一个美丽的青春娇羞少女跃然纸上。“解舞腰肢娇又软,似垂柳晚风前”,这些细腻的描写把莺莺轻柔的身段儿更真切具体地展现出来。
从内在来看,莺莺在花园里烧香时,听到张生吟诗后,立刻回应“兰阁久寂寞,无事度芳春”。诗词酬和随口就来,足可见莺莺的诗词功底。
莺莺擅长诗文在后来回复张生家书的时候得以证实,“阑干倚遍盼才郎”“病里得书如中”。这一段诗词准确写出了张生走后莺莺等待、盼望、思念的状态,也写出了莺莺在收到张生消息后的欣喜之情。
张生考取状元后让小童带书信回来告知莺莺具体情况,莺莺准备了一些信物并且说“他若是和衣卧,便是和我一处宿”。莺莺送信物和其中蕴含的深意,我们看到莺莺的用心,每一件信物都有其特殊意义,侧面表现莺莺的聪慧。
二、不彻底的矛盾体崔莺莺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是一个不太彻底的形象,心理状态一直都很复杂,处于自我矛盾状态。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进步性,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勇敢追求幸福的行为,成为后世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楷模。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莺莺同封建家长制度勇敢地做着斗争。莺莺的行为超出了当时所处时代的一些禁锢,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但是她对自由纯真爱情的渴望和从小生活的大环境形成了剧烈的矛盾冲突。所以她想要反抗封建礼教,却表现的十分端庄矜持,这是莺莺的矛盾所在。
(一) 细节描写一方面,崔莺莺作为青春少女的羞涩,加上严厉的封建家庭以及自己身份的约束,导致她心里渴望感情,却经常在人面前“巧言花语”,背地里“泪眼”,有“细意”自己又“偷瞧”。独自嗟叹唏嘘,坐立难安,睡不安稳,很少直接流露自己的心意。
这些细节表现了莺莺用自己的假意儿来掩饰心里的真情意,让人难以猜透。独处闺房的相国小姐有其身份特殊性。面对重重阻力,莺莺显得非常保守和谨慎,对张生的态度经过了从怀疑、犹豫、到肯定的漫长过程。在被他人瞧穿了心思后,莺莺吓得直躲了起来。
书中体现家教森严的细节有很多。老夫人知道莺莺出闺门,召于庭下,责备莺莺后,莺莺回了一句:“今当改过新,毋敢再犯”。在张生出现后莺莺曾说“红娘,休对夫人说”。通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莺莺平时的家教是很严格的。所以纵使相思成疾,十分想念张生,顾虑也会很多,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莺莺的担心和彷徨。
另一方面,封建礼教束缚的是爱的表达形式,却永远无法阻挡那来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红娘也曾说莺莺语言虽强,脚步倒是提的快。莺莺是有个性的女子,对于门当户对的婚姻不满意,开始想要抵抗,对老夫人心生不满。
莺莺对张生的爱意和对老夫人的不满是成正比的,老夫人悔婚让莺莺“拜见哥哥”,让莺莺和张生以兄妹相称,接着老夫人让红娘“送小姐回家”,莺莺更是苦不堪言。
随着莺莺对张生感情加深,心里愤懑已在升级了,莺莺的胆子也越发大了起来,后来莺莺索性直接去幽会张生互诉衷肠。在张生准备进京赶考,长亭送别的时候,暮春之际,莺莺面对别离,愁绪万千,对张生的反复叮咛。
张生走后,莺莺经常不在状态,低头“无语”,手里握着书,泪水在眼睛里打转。这些反应了莺莺的真实心意和她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