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然】青春校园喜剧《东北插班生》近日在网络平台播出,热度和口碑一路走高,成为黑马。剧中,一个热情仗义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东北小老弟”进入一所几乎全是港澳台学生的高中,观众被南北文化差异、“土嗨”桥段逗笑的同时,又被剧中展现的文化传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走心时刻打动。该剧导演彭宇接受《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采访时说,这部剧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已经借剧中人物“贾主任”之口说了出来:“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是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东北话、港普、台普……
《东北插班生》在澳门取景拍摄,剧集播到后半程,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想去澳门旅游打卡的帖子,证明这部剧已经“实红”。剧中最早“出圈”的片段,是说着东北话的男主角王虎(史元庭饰)与港台口音的南方同学之间的种种“文化碰撞”。比如,王虎对篮球社长涂斗思(陈俊源饰)放狠话:“我要是给你一大脖溜子,你受得了吗?”对方根本听不懂“大脖溜子”(抡起胳膊朝头和脖子打——编者注)这种东北话八级词汇,用港普回了句,“我不需要你给我任何东西”。
剧中,香港演员张国强饰演的郑老师常常用粤语念古诗,让内地观众听出别样的韵味。彭宇透露,原本是演员在排练时用粤语熟悉台词“找感觉”,“我说要不你就用粤语念吧。这些诗词大家都很熟悉,但换成粤语就有了新鲜感”。
将各种口音“乱炖”的导演彭宇是湖南人,“外地人听我们湖南人说‘塑料普通话’觉得有意思,我们看东北小品也觉得有意思,看香港电影里说粤语也觉得很好听。我特别喜欢探讨方言这个领域,这部剧的核心逻辑也是建立在这一点上——虽然我们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但同时也尊重每一种地域文化。在我们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和饮食习惯,形成天南地北百花齐放的局面。”
始于一次“撒娇式吵架”
当导演之前,彭宇先后在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做过综艺节目主持人,还出演过湖南本土方言喜剧。2016年,他去台湾谈一个影视项目,双方的制片人因某个细节争论了起来。彭宇回忆那一幕时说,“其实就是同一件事在两地的表述有所不同,我们的制片人是沈阳女孩,对方是台湾小伙,两人说得激动。我一听,怎么吵架像撒娇一样,太好笑了。于是就有了《东北插班生》故事最初的灵感”。
2017年,由彭宇担任出品人和制作人的网络电影《东北插班生》上映,影片讲述东北小伙去台湾上学,其中很多片段至今仍在社交网络上流传,台湾的电视台也年年重播。不少台湾网友由此对东北话产生兴趣,“想去东北体验一下”。2019年,电影推出第二部,但口碑不及前作。彭宇干脆自己上阵执导,把电影中70分钟讲完的故事拍成24集、每集30分钟的剧集。
时长增加,剧情却没有注水。有网友评价称,剧中笑点密集,人物塑造也十分立体,“东北孩子‘彪’,台湾女孩‘萌’,第一眼会觉得这是刻板印象,但原来大大咧咧的人也可以体贴细心,软萌甜妹也有强悍的一面……”知名导演高群书在微博上点赞这部剧时称,演员选得“太对了”,每个人都自带“腔调”和“出身烙印”。
彭宇说,这部剧的选角标准是口音一定要“正”,要么找和角色一样的当地人,要么找在当地长时间生活过的人。比如设定为泰国华人学生的李建刚,演员其实是中国人,但长居泰国,剧中的一口“泰普”和“泰语说唱”毫无破绽。
东北孩子“征服”台湾观众
“拍这部戏最大的感受就是年轻人非常容易沟通。”彭宇说,“不用说从东北到港澳台,我一个湖南人如果去江西生活,一开始也会不习惯。但只要在中华文化覆盖的地方,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认同对方是自己人,这个过程并不困难。但第一步一定要去了解对方,然后再用一种有趣的方式传递我们的想法和感情。”
彭宇说,这部剧在台湾的播放量也很不错,台湾网友留言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好笑”“原来东北孩子这么讲义气”“好喜欢这种校园生活”。把地域特色与个人特质相结合,把“意料之外”的桥段融入“情理之中”的背景,用一个既新鲜又熟悉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欢笑与感动,这就是《东北插班生》作为一部喜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