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一谈徐州城,说一说徐州会战、淮海战役,还想讲一讲风云际会下的历史人物……
算了,写到哪儿算哪儿吧!
先来看一张图:
看看地理格局:我们习惯上把黄河、淮河之间的广大的平原称为中原,有人说中原不是河南嘛,那只是狭义上的说法。徐州地处中原要塞,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北控华北平原、紧挨着沂蒙山区,西窥中原腹地,南倚江淮,京杭运河从中而过直达京沪,东边即是连云港。这里是南北的“咽喉”。近代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开通,更是使徐州的战略位置变得尤为突出……陇海铁路:陇即陇山、六盘山,海即连云港海州区,顾名思义,是一条从甘肃过来到山东连云港的东西向的铁路,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南北向。这两条铁路相信大家在抗日、解放战争的影视题材中听了无数遍了。
徐州,在中国的版图上,没有哪一个地方像这里一样,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经受过如此多的战火洗礼,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往往很多改朝换代的决战,都放在这个地方,这里进可问鼎中原,退可扼守江淮,但他又是一个四战之地,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地方既是战略重镇,不可不守,又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怎么办呢?除了血战还能怎么样呢。
看上图: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在在中原设立徐州剿总司令部,投入60万精锐,东北战场的失利,老头子一直期待着中原翻盘,翻盘之战就在徐州,严防死守这道南京的大门。战役初期,国民党军队大体沿陇海、津浦两条铁路排成十字阵型,西南则是位于武汉的白崇禧华中剿总。而随着郑州、济南的相继解放,中原*军跟华东*军已经位于这个十字的西方跟东北方,剑指徐州。这个仗应该怎么打呢,直接攻打徐州?不行,不管怎么说徐州也是一座大城市,一座坚城呀,况且敌我力量悬殊,如此攻坚决战不现实也不明智,怎么办,要打徐州,先清外围,把周边的有生力量分割吃掉,徐州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一座孤城。先打谁呢?黄百韬兵团首当其冲。继续看图:
淮海的淮乃苏北淮安地区,海即连云港海州区,淮海战役最初的战略构想只是拿下两淮跟海州,把苏北跟山东根据地连成一片,威胁江淮。
驻扎在陇海线东段由西往东依次是碾庄的李弥兵团、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还有海州的第九绥靖区,其中尤以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最为强悍,实实在在的主力大兵团,十多万人。从图中就可以看出国民党军这个十字阵,据点之间相互分散,极易受到攻击。
战役初期,徐州城里的那头猪,刘峙错误的认为解放军要合围徐州,急令驻扎在徐州周边的国民党军队往徐州靠拢并放弃海州。但是黄百韬在自己的防区外用肉眼都能看到,华野的大部队是奔着自己过来了。海州放弃也就放弃了,但是驻扎在海州的44军总不能不管吧,所以这位刘总司令就命令黄百韬原地等待,就这样短短五十多公里的路程,黄百韬愣是足足等了两天,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是寝食难安,隐隐感觉到死神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近……
客观上说,黄百韬的确算得上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44军到达新安镇以后,他立刻下令全军火速向徐州靠拢,这两天没有干等,他把整个兵团撤退的任务一遍遍交代下去,尽管生生耽误了两天,尽然为时不晚。
新安镇距离徐州是不远,但是还隔着一条京杭大运河,当大军到达运河边的时候,黄百韬一下子懵了,在苦等44军的这两天里,他翻来覆去的计划着撤退的每一步,大兵团转移,事项庞杂,说不定就漏掉了哪件事,而黄百韬漏掉的这唯一一件事就差点要了他的命,运河上只有一座大铁桥,十多万人可怎么过,果然华野的先头部队终于追了上来,黄百韬的撤退序列彻底被打乱,各军之间居然互相干起来了,一时间打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浮桥忘了就忘了吧,也不算什么大事儿,整整一天运河终于闯过来了,按理来说,黄百韬兵团完全可以安全到达徐州了,但是祸不单行呀,驻守台儿庄的第三绥靖区起义,徐州的北大门瞬间洞开,刘峙慌了,急令东边的李弥兵团火速回防徐州,本来李弥兵团是应该接应黄百韬的,国军两个机械化兵团华野是无论如何都吃不下的,黄百韬很清楚李弥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是这一撤,碾庄一带出现兵力空白,彻底要了黄百韬的命。华野各纵队从台儿庄长驱南下,终于在碾庄截住了黄百韬,彻底断了他的退路并完成包围。围歼黄百韬的战役正式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