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1948年12月15日,我军在双堆集的一场攻击战中大获全胜,全歼敌军第12兵团,团司令黄维当场被活捉。
黄团长被捕,意味着我方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而此时从徐州撤出的杜聿明也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
孤立无援的杜聿明仍想做困兽之斗,可惜在我方严密的包围圈内,始终动弹不得。
(杜聿明)
不久,我军根据预定方案,对杜聿明发起全面进攻。而已被包围多天的敌军早已斗志涣散,毫无反抗的力气,经过四天的围追堵截,杜聿明集团被全部消灭,狼狈逃脱的杜聿明也被我军俘虏。
至此,历时六十多天的淮海战役终于结束,我方取得全面胜利。
那么,在这场战役中,敌我双方的兵力悬殊究竟有多大?我军获胜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呢?
一、双方参战兵力大比拼淮海战役刚结束不久,很多国外军事专家就把这场战役奉为经典,并作为重点案例来研究。
(淮海战役作战图)
而很多人之所以经常拿淮海战役说事,不外乎当初敌我双方的兵力悬殊问题,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我军以60万的兵力打败国军的80万。
当初老蒋在刚战败后,心有不服,还对外公开表示自己是以40万兵力,并在无后援无补给的情况下对抗我军的60万。
(蒋介石)
到底是60万对80万,还是60万对40万?首先咱们一起来看看双方有哪些参战部队。
我军这边,参战的部队主要有华野、中野、华东军区、中原军区以及地方武装等,其中华野有16个纵队,大约36万人,中野有7个纵队,大约12万人,华东和中原军区共有7个独立旅,大约4万人。
最后加上地方武装,兵力合计大约56万余人,这个数字是比较接近60万的,毕竟还有其他地方部队和民兵都属于配合作战或者后勤保障,不能算作真正的作战兵力。
在这些参战部队中,粟裕所率领的华东*军实力最为雄厚,共有14个炮兵团、5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大队,而且大多数的纵队人数都在25000以上,在整个战役期间,华野承担着主要灭敌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