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
因此,下面部队怨声载道,不听从指挥,甚至乱成一锅粥,这也就为我方歼敌提供各种机会,可想而知,国军肯定是一直在减员。
两军各种情况一对比,胜负就已知晓。
四、一根小竹棍的故事当然,这场战役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有一个关于“支前民工”的展厅,展厅里陈列着一根不起眼的小竹棍。
这根小竹棍上记载着山东的一位农民和他的小车队支援我军所经过的地方。
(淮海战役中的小竹干)
而我方所需要的9亿多斤粮食,就是农民用小推车运到的前线。据统计,在整个战役中,到前线支援的民工多达543万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在我方的后勤保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由此可看,国军所需要对抗的不仅仅是我方正面的60万兵力,还有大后方几百万的老百姓!
从战役刚开始爆发阶段,就有很多农民自发组成支援小队,有推车的,有挑担子的,每个人都倾其所有支持我军作战,据说当时在农村还流传着一句话:队伍打到哪,支援就跟到哪!
解放区的老百姓纷纷行动起来,农村的老人、妇女等行动不便的,就在家里做军鞋、蒸馒头,备好各种吃穿用度,再交由支援小队运往前线。
(支援小队)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冲到前线去抢救伤员,费县一位民工,带着8位同伴顶着枪林弹雨拼死在战场上救了16名伤员,就连父亲病故都未能回家,真正的舍己为国。
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个两千多位民工组成的担架队,里面将近一半的人都没有棉衣棉鞋穿,有的人甚至还光着脚,即便这样,他们依然在寒冬腊月中奔走在前线,有人腿脚都生冻疮了,仍忍着疼痛坚持运送伤员,战士们一次次被震撼到,有的都感动得直接落泪。
(支援淮海战役的百姓)
更有甚者,很多老百姓还积极参与到修建交通线路的任务中,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了大量通往战区的公路、铁路和桥梁,这些人里有妇女、工人、学生,虽然他们没有到前线*敌,但是每个人都竭尽所能,为战役的胜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老百姓这样的无私支持,不但为我军的后勤保障做出巨大贡献,还进一步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真正实现了军民上下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