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汉口路3号(现50号)中国银行挂牌建筑旧影
上海汉口路50号(原3号)中国银行挂牌时建筑现状
1912年10月11日,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在天津法界七号路24号(今解放北路38~48号)挂牌对外正式营业。
1912年10月11日《大公报》刊登的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定期营业广告
纵观中国银行成立之过程,显然是由清末户部银行(后改大清银行)而来,遂有史料记载称“中国银行由大清银行递嬗而来”。而本人以为,“递嬗”二字,应倒过来表述“嬗递”较为准确;“嬗”变也,“递”延矣。户部银行改大清银行为“递嬗”,即延续并变更;而大清银行到中国银行则是“嬗递”,即更变并延续。这是因为当时大清银行尚有500万两商股资本和5万位商股*,加之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前已申明“宜将该行改称中国银行,重新组织,作为新政府之中央银行,匪徒事半功倍,抑可保商恤民”,故中国银行应由大清银行“嬗递”而来,而非“递嬗”。这是一句政治上较为敏感的话语,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彻底地改变了嘛,所以应先是“嬗”;而后,在考虑到5万名商股*和他们的500万两股本利益时,故以延续之,即“递”也。因此,中国银行由大清银行“嬗递”而来,这样表述,较为贴切、准确。
今天,百年中行又迎来了她的110周年,有学者认为,现今“中国银行”四字,乃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盛宣怀在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时所提出,然而朝廷不愿将“中国银行”如此之大名赏与盛氏享用;嗣15年后,也就是民国肇始的1912年,当“中国银行”应运而生时,才名至实归。对此,笔者却不以为然。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品京堂候补盛宣怀奉旨肩负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同时被授予“专折奏事特权”。鉴于西方金融呈现出的作用,以及现代银行业的发展,九月二十六日(11月1日),盛宣怀以“练兵、理财、育才”三条要务,奏疏朝廷“自强大计”,其中,建议大清效仿西方设立银行。盛宣怀提出:“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来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盛宣怀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