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文学。在滦河与渤海的融汇处,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港湾,即曹妃甸。因为区域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富庶,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有人将这里称为“金海湾”。金海湾有着海湾文学、港口文学、农垦文学、乡土文学、草泊文学等多种文学形态,成为环渤海地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
现在它有一个在河北乃至全国有影响作家群体,有关仁山、王立新、郑录里、孙武勋、孙梦成、朱永远、刘向权、李庆玺、刘兰朝、李克东、付秀宏、郑景川、郑春雷、李庆军、李连君、耿湘春等人。有的作品在全省和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王立新的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首钢大搬迁》《大海上的钢城》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角度解读了曹妃甸的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全景式地展现了革命先驱、仁人志士、国家各级*为建造北方大港所作出的远大规划和科学决策,真实地再现了曹妃甸的建设者们锲而不舍、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生动地表现了在曹妃甸的建设中所凝聚和形成的曹妃甸精神,忠实记录了曹妃甸工业区由发现、论证、比选、立项到开工建设十多年来所经历的艰难历程,以浓重的笔墨描写了决策者、开拓者和创业者的精神境界,彰显了曹妃甸所焕发出来的现代工业迅猛发展的勃勃生机,昭示着新时代赋予曹妃甸精神的崭新意义。关仁山的“雪莲湾小说”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雪莲湾”渔民勇于进取、肯于奉献的美好情怀。孙武勋的“海湾诗歌”将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人生的况味与大海的韵味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世事推移的形象表现、时代演进的诗化形式。李庆玺的“草泊散文”尽善尽美、至真至纯地描写了家乡的美好景物,表达了对家乡的挚爱深情。
一些作家还以历史传奇为题材,借以揭示曹妃甸精神的源远流长。如朱永远、刘玉相的长篇小说《曹妃甸长歌》和刘兰朝、孙梦成的长篇小说《大唐曹妃》都集中笔力生动塑造了唐代曹妃这个具有大爱之心、大义之举、大仁之德、大侠之气的奇女子。这个悲美的人物集萃了曹妃甸人外柔内刚、忍辱负重、惩恶扬善、扶危济贫、舍己为人等美德,表现了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丰南作家群。丰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从唐山和这里向全国伸延,19世纪从这里开凿的煤河是将开滦煤运送到世界各地的通道。改革开放之后,这里曾为河北十强县之首。正是这种优厚的社会历史环境、政治经济状况为丰南作家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而形成了丰南作家群,也形成了质朴厚重、刚健豪放的创作风格。丰南作家群的开拓者为马嘶,领军人物为关仁山,主要作家有翟泰丰、王剑冰、杨立元、刘宝池、李枝增、李木马、东篱、肖劲风、王正宇、李永文、杨帆里等人。这些人主要以写家乡生活为题材,但每个作家又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如马嘶的“芦笛散文”、关仁山的“平原文学”,刘宝池的“小镇文学”,杨立元的“苇乡散文”“小镇传奇”,李木马的“铁路诗歌”,李永文的“乡土散文”,杨帆里的“通俗小说”,于东兴的“陡河散文”等,都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观。尤其是关仁山的“平原系列”小说中的《大雪无乡》《九月还乡》《天高地厚》《麦河》《日头》等中长篇小说以新的审美视角写出了滦河下游农村变革的希望与失望、困惑与奋争、无奈和有为的丰赡的现实景况,在文坛引起轰动。
“三驾马车”。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三驾马车”中的何申、关仁山同属滦河作家,有着相近的取材范围、表现手法,表现出了创作的一致性。他们以贴近现实、直面人生,用小说的形式与人民大众接轨,迅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引起了其他作家的呼应,因而形成了一股强烈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他们的创作宗旨是写农民为农民而写,用深度的生命体验和亲身经历审视深隐的生活真相和历史更移的走向,并以新的审美向度写出生活的多样多彩以及转型期人民群众的生态和心态。他们的作品“真实地穿透现实”,“贴近最新的生活”,展示了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剖解出生活的病结,并寻求疗救的可能。如《年前年后》《乡镇干部》《穷人》《大雪无乡》《九月还乡》《多彩的乡村》《天高地厚》《麦河》《日头》等作品以新的审美视角写出了滦河上下游农村变革的希望与失望、困惑与奋争、无奈和有为的丰赡的现实景况。

滦河作家作为一个较为庞大的文学群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有着鲜明地域色彩的作家群,在创作思想、创作风格上也有着某种一致性。他们有的走向了世界,有的享誉全国,有的立足本土。尽管他们的创作视角不同,生活时代不一,但对家乡的挚爱,对人民的厚爱、对祖国的热爱却是一致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滦河作家更加脚踏实地,更加沉实地挖掘本土文化的深层内涵,表现地域文化的特征,创造出既是地域性又是世界性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地位的作品,以促进滦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续完)
注释:
[1]摘自政协唐山市委员会、河北省唐山市水利局编:《滦河记事——“滦河之源考”》,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2]苗雨时:《现代精神的歌者——张学梦论》,《走向现代性的新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3]郁葱、陆地、刘松林:《感受张学梦》,《诗神》2002年第1期。
[4]王妍丁:《白云笼罩的玫瑰谷——我读李小雨》,《诗探索》2000年第1-2辑。
[5]罗小凤:《“朦胧”背后——李小雨诗歌多样化特征浅探》,《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6]何启治:《波澜壮阔的现代工业史诗》,《首钢大搬迁·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7]何申:《穷当益坚》,《中篇小说选刊》1994年第6期。
[8]胡军:《文学如何走向思想的前沿》,《文艺报》2009年11月24日。
[9]见《一份沉痛历史的刚强证言》,《张家口日报》2005年6月13日。
[10][德]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3页。
[11]崔道怡:《严酷事实的刚强支柱》,《文艺报》2008年4月15日。
[12]王任重:《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3]李家兴:《歌唱我们的新农村——访〈唱一唱农村〉的作者》,《光明日报》1955年9月24日。
[14]碧青:《正在崛起的燕山文学群体》,《唐山文学》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二级),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创作动机论》《滦河作家论》等专著23部。出版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姥姥门口唱大戏》《纪念与怀念》。作品获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第七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二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