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瑶,中共党员,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0级学生。大学期间以平均综合绩点4.36的高分稳稳位于专业第一!她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院士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三好学生”称号,还曾获“三好学生标兵”称号和“优秀共青团员标兵”称号。她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经千锤百炼而淬炼成钢。她曾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二等奖,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国家三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省一等奖、安徽省大学生数据新闻大赛获省特等奖。成绩保持优秀并非一日之功,她凭借夜以继日的努力成功推免至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继续深造,开启人生的全新篇章。
让我们一起了解余瑶的奋斗故事!
“学术型”学习,孜孜不倦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在入学安理之前,余瑶就已经在心里种下了要好好学习的种子。自律的她大学期间几乎每天都遵循着相同的作息规律——早晨6点40左右准时起床,接着就去图书馆或教室上课,中午休息半小时,晚上继续在图书馆学习到9点半左右回寝室,11点半准时睡觉。即使是大一军训期间,她也会抽时间前往图书馆一直学习至闭馆。她对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她说:“死记硬背不是出路。对于偏向文科的学科来说搭建起一个大框架是尤为重要的。所以考试周在每门考试之前,我都会使用思维导图框架来梳理知识,寻找网络上比较新颖且引用率较高的论文中有价值的观点和专业术语进行填充,以丰富我的知识框架。”比如说在大一面对专业课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时,作为新传小白的她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开始在每堂课后搜集论文,争取理解课上不懂的内容,或者向专业课王偲老师虚心请教。在接触到老师传授的思维导图后,她就从老师的思维导图中凝练知识并构建属于适合自己的思维框架;在大一学习《传播学概论》时,遇到不懂的理论,她就会在知网上搜索相关文献拓展阅读,也会去听胡翼青老师关于《解析传播理论的知识版图》的讲座学习。她还去看刘海龙老师的《范式与流派》,从研究范式和流派的角度了解传播学不同理论背后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且搭配刘海龙老师的配套课程《传播理论》来看,这些书籍和观点在她构建传播学体系时起到很大帮助。
同时,对于不同的学科她也有自成一派的学习思维和系统。余瑶说:“在学习专业课方面,我会在课前先自学一遍,了解大致逻辑后上课时坐前排认真听老师讲解,并且抓住重点内容。其实并不需要完全听懂专业理论,而是多听老师举的例子,促进记忆,下课再利用论文和资料进行补充;对于实践课方面,我会多花心思在实践作业上,预留出充足时间。需要小组合作时尽早确定好队友,一起商讨,认真打磨作品,避免水一水就过去的心态。”余瑶自成体系的学习方法和系统奠定了她优异成绩的基础,她成功将理论化为实践,在专业课《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中得到96分、《广告学概论》99分、《传播学概论》97分、《新媒体数据挖掘与分析》98分的高分成绩!
竞赛场不断探索,筑建高楼
知识的的高楼不是一天建成的,成功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得到的。余瑶在大学期间未曾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大一,她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社团,如青年传媒委员会、院辩论队、吉他社等等。一边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一边保持着与课业学习之间的平衡;到了大二,她从老师口中得知此时是参加学科竞赛的最好时机,所以她开始以竞赛为主战场。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并获得国家二等奖;作为负责人带领队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并获国家三等奖;作为团队成员参与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安徽省大学生数据新闻大赛等等学科竞赛……到了大三,她明确了自己应该朝着保研或是考研的方向奋进。所以她开始收心备战,一边维持着自己的课业成绩居于年级前列,一边积极准备考研的各类科目。
她一步一步往前走,最终苦尽甘来登高台。她作为负责人带领组员吴薇、吴倩、徐静蕾、俞志升等人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完成作品《回望百年风华,传承红色基因——基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发展与大众认知现状的调研》。由于疫情原因,这场比赛全程都在学校中进行,并在线上举办了决赛。不同参赛方式让这个比赛更具挑战性。一份好作品的呈现不仅需要过硬的内容也需要默契的团队合作。在这个队伍中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余瑶作为负责人主要负责统筹规划、问卷设计与发放、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内容;吴薇负责数据分析、实地调查;吴倩负责问卷设计、论文撰写、实地调查;徐静蕾负责论文撰写、实地调查;俞志升负责封面内页及视频制作、实地调查。但他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在选题的大方向上,当时我们小组前后想了十几个选题,给导师看过后,都不太满意,老师觉得我们的选题缺乏问题意识和可持续性,后来我们又研究了近年热点政策话题,看了一些公众号的选题总结和推荐,最终敲定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这个大致方向。”余瑶这样说;此外,问卷回收方面也遇到了难题。当时数据分析要求样本量超过900份,余瑶以及小组成员在各个社交平台大力宣传后却也只收集到了400份,离达成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最后借助问卷星平台定点投放的功能并收集了十几天,最终才成功集齐了所需的样本量;在撰写报告时,作为调研分析领域的小白,由于缺乏经验,他们都不知从何写起。于是余瑶开始主动联系往届获奖的学长学姐,向他们咨询框架如何搭建,也在网上搜集了不少历年获奖作品并总结了共性脉络,最终顺利完成了自己作品框架的搭建。“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唯有勤学善问,才能行稳致远。最后余瑶带领的队伍通过不懈的坚持与努力获得令她们自己满意的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三等奖。
千帆历尽,“瑶”在眼前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升学之路说其漫长不过轮回四季,说其短暂也煎熬分秒。“无论是大三上学期的备战考研,还是下学期着手准备保研,我基本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幸运的是整个过程还算顺利。”余瑶这样说。战线之长,未免感到困难。而对于余瑶来说,选择学校的问题就是她面临过的最大困难。“无数新传人的梦都是中国传媒大学,我也不例外。我一直的备考目标都是中国传媒大学,我也以此来激励我自己。虽然我已经成功拿下了中国传媒大学的offer,可当我真正开始抉择时,我还是在中国传媒大学和重庆大学之间犹豫了起来。最后与父母细细沟通一个多小时关于两所学校的学校层次、学科排名、研究方向、学制、住宿的对比以及我的未来工作意向等内容,我最终还是打消了对中传的执念,最终选择了重庆大学。”当提起为什么选择重庆大学时,她说:“在参加重庆大学的夏令营中,我被老师们的言行深深打动。那段时间我分别听了董天策教授的《学术研究的问题与学理》、郭小安院长的《学术鉴赏力养成与研究能力的提高》以及龙伟教授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漫谈:新闻人物篇》这三场讲座。老师们的语言铿锵有力、激情澎湃,严谨而不失幽默,印象很深的是董天策教授说研究生应该具备‘问题意识’,要以科学的怀疑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分析的能力和扎实的专业训练发现和解答科学问题,他还鼓励我们以乐观的心态看问题,向前进。在讲座时,董教授也和我们集中探讨了‘新闻传播学有无学’‘学科水平如何’‘我们该怎么办’等热点话题,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深深感受到了重大新闻学院‘年轻而充满活力,进取而快速成长’的办学理念。我想我一定可以在重庆大学得到我想要的成长。”
谈及保研的经历,余瑶告诉笔者,她大一加入了太多的学生组织,十分繁忙。为了专心竞赛,她在大一下学期就渐渐退出了各种社团组织,专注于比赛和学业成绩。大一到大三上半学期的学习成果为她后来的保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大三下学期,她开始全力准备保研,分阶段完成目标:“二到四月份我将其看作基础复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主要阅读了关于《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新媒体导论》新传四大刊的前沿文献,以及彭兰、喻国明、刘海龙、常江等老师近年的论文;到了五到六月份我开始总结热点话题,例如媒体融合、国际传播、舆情生态、智能媒体、大数据、健康传播等等……”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抓起了口语练习并整理了几十个口语回答素材,每天花半个小时左右练习,先背熟,然后对着镜子开口练习,从而找到面试的感觉。同时我也在准备一些简历和文书的申请;从七到九月份,她开始全身心投入夏令营和预推免的申请当中,包括备考、预推免、模拟面试等等……余瑶告诉笔者,因为没有明确考察范围,保研涉及到的专业课书籍、专题、论文、热点事件和口语都要重视,备考的过程很痛苦,尤其是当时正好赶上学校老师布置的各个大作业,经常背书背到崩溃;夏令营和预推免开始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投了很多学府都被拒之门外,她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中,在这个过程中她通过咨询直系学姐并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才有了继续前进的勇气;模拟面试时,她会自己当自己的考官,随机问一些专业问题并作答,锻炼自己的逻辑力、分析力和表达力,逐渐找到最好的状态……一切一切的努力都使得她最终拥有了选择权。这一次,不会是院校被选择,而是她选择了想看到的的风景、想见到的人、想吹吹哪座城市的风、想以后走什么样的路……
余瑶一路披荆斩棘,鲜花与掌声始终与她相伴。无论是轻松的家庭氛围、默默支持的父母还是关怀备至的妹妹,或是言传身教的老师,还是朝夕相处的室友、考研搭子、甚至是陌生人的鼓励,都支撑着她走得越来越远。余瑶用三个简短有力的词语总结她的大学生活:勇敢、坚持、坚定。面向未来,她已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做好了规划。她说:“一方面我想跟着导师做科研,另一方面,我更想侧重于高质量的实习。此外,希望能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一篇我比较满意的论文,弥补我心中的小小遗憾。”人生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是旷野。余瑶找准了新传人的定位,用自己的选择直面舆论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解读。同时她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大家共勉——新闻与传播专业是一个门槛较低的学科,人们轻易地走进来也能走出去,她也觉得的确如此。“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要知道以后的媒体行业并非我们发展的唯一平台。我们既要保证自己的功夫过硬,也要明晰当今的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传人才,与时俱进。我们要在提升自身能力的方面多下功夫,树立比如说能说会写懂传播的意识,这样才能在动态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她这样说道。
“人生万事需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我们共同期待着余瑶带着她的理想与征途迈向人生的新阶段!我们也相信,执着且坚定地余瑶一定能够在新传专业里绽放自己人生更大的光彩!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
采写:聂怡莲 欧阳学鹏
责编:王香玉
审核:施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