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石卵化猴之后,一直混迹于花果山百兽之中,除了显示出适应性较强、善于交际之外,并无任何出奇之处。
适应性强和善于交际,这确实是两大优点,这对之后孙悟空进天庭、闹天宫和取经过程都有很大帮助。但除了这两点,当时年幼的孙悟空并没有显现出什么特殊的智慧、战斗力、领导力等等过“猴”之处。
那么,他凭什么能当上花果山的猴王呢?
这里面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和一些看似巧合的机遇,但更主要的是他幕后力量的推动。
我们且看,孙悟空的猴王之路。
先决条件:孙悟空成为猴王之前,花果山众兽群都没有“王”甚至推举“王”的意识。孙悟空出世后,很快融入到花果山众野兽中: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时候的花果山,各类动物种群内部和之间相处和睦,互相之间没有欺辱与残害,而且其种群之间界限还不太分明。
种群内部,也没有任何阶级划分,个体之间都是平等的,谁也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意识。
这是孙悟空能当上美猴王的先决条件。
试想,如果其他豺狼虎豹等兽群先有了“王”的存在,猴群即使立了美猴王,也只能臣服于其他种群,孙悟空便没有称王、外出学艺的机会了。
如果猴群中早有了称王意识,孙悟空作为后来者,没有根基没有特殊本事,他凭什么能当上第一个猴王?也就更没有寻仙访道的机会了。
孙悟空成为猴王第一步,是寻找水源。花果山众猴一起玩着玩着,忽然就有猴子想到去寻找山涧水源。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花果山山涧水存在了不知多少年,花果山也不知有多少代猴在水中嬉戏了,可就是没有任何一只猴子想到过去找水的源头。此时孙悟空出世,也跟花果山百兽尤其是猴群混得都熟了,才开始有这想法。
这里要注意,如果孙悟空出世之前有猴提出寻找水源,那么发现水帘洞的也就可能不会是孙悟空了,花果山第一个猴王也可能就是别的猴子了。那么孙悟空出世后想当猴王,以他当时的自身条件,这将是很难的。
所以,这寻找水源的提议提出来的时间点很关键。
孙悟空成为猴王第二步,是树立猴王的“即兴”提议。找到水的源头——瀑布飞泉之后,又一个关键的提议被提出来:如果有猴敢钻进瀑布飞泉进一步探寻,还能平安回来的,就拜他为王。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这个“王”的概念的提出时,摆在众猴面前的机会是均等的。但是当时猴子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当上猴王对自己的猴生意味着什么?或者也没有猴子有这勇气去冒险。
这时候,就显出来孙悟空了。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拜猴王的提议,猴群中不知名的那只猴子喊了三声,居然就没有猴子应声而出。孙悟空这才跳出来表示,自己可以试试。
于是,孙悟空第一个有了成为猴王的机会。
孙悟空强烈的称王意识,是他成为美猴王的第三步。孙悟空第一个跳入瀑布并发现水帘洞,他是为了当猴王吗?单凭此并不能确定。也可能是他怕自己势单力孤,最后被众猴硬逼着进洞呢。
表面看来,当时的花果山众猴子们并没有把当时的提议当回事,大家只知道有一只猴子发现了水帘洞,至于那句“我等即拜他为王”,在大家进入水帘洞后,就选择性集体失忆了。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可是孙悟空却没忘!他冒着生命危险、鼓足了勇气才跳进瀑布并发现了水帘洞,是为了什么?就是奔着可以称王的话来的。现在他就等着大家山呼万岁呢,结果没人理会这个茬口了,这可把孙悟空急坏了。于是几乎带着骂腔提醒众猴子:你们这帮言而无信的家伙,当初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还不拜我为王?
大约众猴子本来当玩笑、无所谓的一句随口提议,孙悟空却狠狠地认真了一把。如果孙悟空没有比众猴子先一步觉醒、有了称王的意识,他又怎么会如此较真?
俗话说:“烂泥扶不上墙!”如果孙悟空没有跳入瀑布找到水帘洞的勇气、没有想当猴王的意识觉醒,他依然当不成美猴王。所以,这第三步才是关键。
当然,孙悟空能当上美猴王,还有一些另外的必然,比如花果山四老猴如果想当猴王,当初的石猴根本没有机会。至于为什么四老猴不当猴王而甘居“猴”下,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欢迎大家见仁见智,下方留言分享高见!
如果您对本文观点还有点认同,欢迎点赞、关注、推荐!
勇评书话,在此对有缘有耐心看到此处的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