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茶的功能也不相同,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自古“琴、棋、书、画、诗、酒、茶”则是文人雅士的七件雅事,俗事文化和雅事文化都包含“茶”,由此可见在这雅、俗两个文化层面,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茶文化”泛指与茶相关的文化,包括茶产业、饮茶、品茗、器用、茶事等,其层面除了人文历史哲学,甚至涵盖政治、经济等。以茶文化和政治的关系来说,自中唐以来,历代茶政与饮茶方式都有相关记载与论述。就经济的层面来说,唐代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因茶风鼎盛,茶的大量生产、促使贸易消费发展迅速。就文学而言,历代文人对茶推崇备至,以茶做为题材,留给后世人许多有关诗、词、书、画、歌、赋、曲等佳作。从自然现象来看,历代茶文化随着制茶工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茶树品种、栽培、制作、加工等。从历史层面而言,自茶的源起,不论茶叶加工、饮茶方式,以及历代茶事记载,均有长足演变。就茶文化与宗教思想层面来说,儒家的追求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反璞归真、清静无为,主张茶禅一味的佛家,都能与茶文化思想产生共鸣。文化乃人文化成之意,“茶文化”广义的说法:也即是通过茶事而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并化成的人文历史累积。狭义的解释则专指与品茗相关的文人生活体验、仪礼及其审美情趣。如茶艺、茶道、茶礼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加上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让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家,百家争鸣,释道儒三家并存,深刻地牵动中国历史进程,也影响茶文化的发展。
从历史的演变,可看出各年代有着不同的饮茶文化与审美追求,唐代受陆羽《茶经》影响,品茶谈的是精行俭德,追求的是崇高与朴拙的美学,茶事崭现超然脱俗。宋代斗茶风气盛行,斗茶、行茶令、茶百戏方式多元,千姿百态,有著名目繁多不同特色的茶风,品茶讲究技艺。明代散茶的饮用,茶器多元,文人多追求意趣,超然物外。清代茶馆风气大盛,以市民为主的消费形态逐渐成为风气,茶艺发展更加多元也更崇实。
从茶叶史料来看,三国西晋和南北朝可说是中国茶业文化的发迹。此时除了北方主要是上层社会带动饮茶风气之外,南方茶叶生产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由史籍上关于茶的记载,更可清楚地窥其当时茶叶文化和茶业的样貌,如东晋裴渊《广州记》载:酉平(今广东惠阳县西)县出皐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由此可见两广一带已知饮茶,而且也最先利用皐卢来做茶或伴茶饮用。三国时魏张揖的《广雅》中说:“荆、巴蜀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至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种喝法叫做芼茶,就是所谓的茶粥,源自于荆、巴之间,制作方法是将茶末置于容器之间,以熟汤浇覆,再用葱、姜、橘子杂和为芼羹。
由此可见,最早人们煮茶与煮菜汤无异,饮茶以药用和品茗兼具,先烤再捣,茶末加上葱、姜、橘子作调味煮了喝,因此除了煮、饮茶具之外,又增加了炙、捣和浇汤的工具。可见直到唐代以前饮茶器具与食器是相互混用的。所谓“茶食不分,茶酒不分”,茶具与酒器亦通用,饮茶也可以用酒杯或土碗等饮水具这里的制茶和饮茶,称“荆巴”不用巴蜀,表明此时期荆州一代的茶叶生产和技术,已发展到和巴蜀的水平了。西晋以前,国人还是将“茶”视为一种珍贵的饮料,两晋、南北朝年间,随着茶叶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意味“俭朴”生活的普通饮品了。《晋书》中记载:吾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广陵耆老传》中提到: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每旦至夕,其器不减。这说明晋代街头已出现卖茶水、茶粥等事,这与现今的茶摊相似,南北朝还有提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可说是现今茶馆的雏形。
南北朝时期,一开始只有南朝人喝茶,北魏杨衒所撰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写了一段南朝人到北魏首都洛阳住,不吃羊肉不喝羊奶,天天吃炖鲫鱼、喝清茶粥茶的记载。当时在南朝一些逃避现实,崇尚清谈的士大夫,习以“品茶赋诗” ,做为平日生活的消遣,茶在南方已是比屋皆饮的饮品了,此时北方还不重视饮茶,朝中出身游牧部落的王公贵族,仍习以乳酪为浆,不屑饮茶,更将茶视为酪奴。有关北方饮茶可靠的史料记载,见于《秦子》和佐思的《娇女诗》,全诗五十六句,其中几句:吴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姐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鹜翔园林,果下接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事。止为荼菽据,吹嘘对鼎䥶。佐思在诗中描写的“止为荼菽据,吹嘘对鼎䥶”一句,细诉两个娇女,对着茶炉炊火急着喝茶的情态,描述得活灵活现。由佐思家中日常的饮茶习惯,可窥见南北朝时期北方已有饮茶习惯。
从文献史料来看中华茶文化的流变,大致可划分为南北朝以前、唐宋时期以及明清以后三大阶段。茶文化兴起于巴蜀,而后渐东移,往长江下游发展,据《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心蒟,园有芳蒻香茗。上贡的茶不是深山野岭的野茶,而是专门有人培植在茶园里的香茗。由此文献可见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时,即有相当的地位。这与《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有出入,《神农食时经》为何人所作、何人所写,无从查考,相对之下《华阳国志・巴志》则较具信服力。
古代神农氏茶为药用,西汉以茶为饮,三国以茶为礼,以茶为媒做为情感交流。唐、宋时期上至高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僧人或常民,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自唐代以来,就逐渐发展出“以茶迎来,以汤送往”的待客习俗,这种习俗在朝廷、官府和民间各阶层普遍流行。在佛教寺院中,也有僧人发展推广的独特饮茶啜汤礼节,且列入清规中加以规范,不仅有“茶礼”同时也有“汤礼”。
唐朝时,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到了宋代,茶、药已成为人们日用之物。北宋刘挚就说:“大率师的弟子贽见之礼,茶、药、纸、笔日用之物,皆从来学校常事。”宋代以茶和汤招待客人已经是很普遍,从宋代佚名者所撰《南窗纪谈》一书中,提到“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的风俗上至官府,下至里旅,流行整个社会层面。宋代朱彧《萍洲可谈》说:
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宴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说的是客人来时,以茶示礼,迎接客人,客人坐久了可能会疲累伤元气,所以客人欲离去时奉上汤品待客,体贴客人,以示敬意。“点汤”的另一义则是逐客的意思。点汤原为“客辞敬汤”之礼俗,后来被人引用做为文明逐客的手段。
究竟茶叶这种物品是什么时候开始兴盛的呢?《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以后,巴蜀等西南小国,曾经将它所生产的茶叶,当作“贡品”送给周武王。这是将茶做为饮料最早的记载,依上述推断距今二千多年,应属西汉时代 。茶为贡品、为祭祀,已知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做为商品,则是在西汉时才出现。西汉辞赋家王褒,在公元前 59 年写《僮约》一文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鳌,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意思是煎好茶且要备好洁净的茶具,“武扬买荼”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去买茶叶。提到家僮须在家中煮茶,还须至武阳买茶,这是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从茶史研究观点来看,茶叶能够成为商品在市场买卖,说明当时饮茶风俗至少已开始在文人阶层流行,可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流行。但《僮约》中前后二处提到茶事:即“烹荼”“买荼”古今有不同的看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炰鳌烹荼”中的烹荼是指苦菜,“武阳买荼”指的才是茶。
隋唐时期,饮茶风气已遍及全国。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游牧民族,因喜食肉类和乳制品,茶叶的特性有助奶、肉消化作用,茶叶自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务,且自奉甚俭,有饮茶习惯,《隋书》中曾记载一怪诞事,一夜隋文帝作噩梦,梦见有一神人将他头骨换了,梦醒后头痛不止,后遇一僧人告知:“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果然见效。上行下效饮风跟进,继而有力的推动了国饮,茶便成为当时人们竞相采啜的对象。当时还流传茶赞词:“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说的是辛苦钻研孔子的《春秋》竭尽心力去演绎谶书《河图》,冀出人头地,倒不如有许多好茶喝快活。隋文帝无意间带动了全民的饮茶风气,以帝王之尊而嗜茶,普天之下茶不再被视为“酪奴”,隋文帝可说是为茶文化立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