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桃花扇》与《牡丹亭》片段
昆曲又名“昆山腔“简称“昆腔”,现又被称为“昆剧”。元末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昆山市巴城镇),起初流行于江南一带,而后风靡全国。
昆曲以曲唱为中 心,唱念使用之音为“中州韵”,主要以曲笛、鼓、板等乐器伴奏,风格缠.绵婉转细腻,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称。
其舞台演出形式亦称“昆剧”,因表演手段丰富、身段具备高度舞蹈性,与唱腔、曲词扣合得严丝合缝,形成精致的艺术规范,影响所有后出之地方剧种,故素有“百戏之母”之美誉。
昆曲《牡丹亭》表演片段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
清代中期,上至宫廷显贵、下至贩夫走卒皆热爱昆曲。有俗谚云:“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即反映当时昆曲广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
北昆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2008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昆曲特点是其动感的结构和旋律。昆曲由竹笛、小鼓、木拍板、锣和钹伴奏,所有这些都用来点缀舞台上的动作和情感。昆曲以其精湛的节奏模式(长强)而闻名,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例如后来川剧或京剧。
经典曲目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评剧曾有观点认为评剧是中国仅次于京剧的剧种。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很受观众的欢迎。
1910年代,成兆才将说唱曲艺艺术莲花落结合蹦蹦戏,并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乐元素,同时也受到唐山皮影戏音乐的影响,开创出定名为“平腔梆子”的新剧种。后来为了不与京剧名字混淆,成兆才于便把“平腔梆子”的简称改为“评剧”、“评戏”,这个名称就此确立,直到现今。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现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原本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脸(小丑)为主的“三小”戏,1950年后,生行(老生、小生行当)演员魏荣元与音乐家贺飞、杨培等人,将评剧曲调和京剧净行(大花脸;花脸;大花面;花面;大面)的发声做表方式结合,开创出评剧的净行。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新中国首部评剧电影《秦香莲》,成功地以评剧净行呈现片中的包拯。
世世代代的无数观众,对那个喜新厌旧、*妻灭子的状元驸马陈世美,无不切齿痛骂。在民间俗语中,“陈世美”三个字简直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
评剧以唱工见长,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评剧《打金枝》
代表曲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花为媒》(主演新凤霞)、《秦香莲》、《杨三姐告状》、《打金枝》、《白蛇传》、《拜月记》 、《金沙江畔》、《谢瑶环》、《刘巧儿》《家》、《乾坤带》、《凤还巢》、《韩玉娘》、《桃.花.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