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的晋文公,他的经历可谓是跌宕起伏。由于自己的父亲晋献公宠幸骊姬,于是想要废掉太子申生而改立骊姬所生的奚齐为太子。为了实现废长立幼的目的,晋献公把申生、重耳、夷吾三个儿子调离都城。在骊姬的蛊惑下,太子申生被逼自*,重耳和夷吾也被逼逃亡。这一年,重耳42岁,他开启了一段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
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先后经过翟、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八国,尝尽了世间冷暖,也磨练了他坚忍刚毅的品质。值得玩味的是,面对这位流亡的晋国公子,八国君主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那么他们都是怎样对待重耳的?在这背后又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一、翟(狄)国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翟国,这很好理解,因为重耳的母亲狐姬就是翟国人,因此某种意义上说,翟国算是重耳的母国。这里要说的是,当初晋献公为了让奚齐接班而将年长的三个儿子调出都城,其中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翟。恐怕晋献公之所以这么安排,就是担心重耳依靠母亲祖国翟国的力量做大,从而威胁奚齐顺利接班。
既然是自己人,翟国自然不会亏待重耳。不仅好酒好菜的招待重耳,还为他娶妻。
《史记·晋世家》记载:“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长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刘;以少女妻赵衰,生盾。”
在翟国期间,重耳还有一次提前当晋国国君的机会。当时晋献公已死,晋国大夫里克顺应民意诛*了奚齐,而迎立在翟国的重耳回国即位。面对这一大好机会,重耳犹豫了,在反复权衡后,他决定不回国即位,于是里克只好改为迎立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
关于重耳的这次选择,《史记·晋世家》给出了两种理由。
其一是:“重耳谢曰:“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其二是:“重耳畏*,因固谢,不敢入。”
有人据此说《史记》记载的有冲突,但我认为这并不矛盾。重耳选择不回国即位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实力不够,此时的他流亡在外,晋国国内的局势并不能完全掌控,而且所依靠的翟国势力不足以支撑其稳定混乱的局势,此时贸然回国确实存在很大风险。但心里这么想,嘴上却不好明说,所以有了这种看似矛盾的记载。
二、卫国在翟国待了12年后,此时已是晋惠公的夷吾担心自己的这位哥哥抢他的王位,于是派人追*重耳。无奈之下,重耳只好再次逃亡。在路过卫国时,卫文公没有对重耳以礼相待,不仅如此,重耳还在卫国遭受了羞辱。在走到卫国的五鹿时,重耳一行人饿得不行,只能向村民要点吃的充饥。可没想到这些村民却把土放在碗里给他们,重耳十分生气,还好赵衰安慰道:“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三、齐国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厚礼相待,不仅把宗室的女子许配给重耳,而且在生活上给予高规格待遇,使颠沛流离的重耳得到了很大的宽慰。两年后,齐桓公病逝,齐国发生了内乱,齐孝公即位。齐孝公对待重耳虽然没有齐桓公那样周到,但也算是礼遇有加。重耳也似乎习惯了这种安逸的生活,渐渐消磨了复国的决心。此时,他在齐国娶的妻子的一番话又使重耳重燃了奋斗的信心。
《史记·晋世家》记载:“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于是,重耳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