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才是忽逢桃花林。从此而上到山有小口正好在千步内,以前两岸都是桃花,明以后人口大增,全部改为农田
既然文中不可能透露桃花源的地理位置,那么又幽蔽在哪里?为解开这未解之谜,许多专家学家也在寻求破解之法。《搜神后记》引起广泛注意,从而普遍认定《搜》卷一第五、六节的记载,就是《桃》的母本。如陈寅恪论证说《桃》是桃花源事与刘衡山采药之事牵连混合,既有牵附,却错误地把桃花源推到了北方。范子烨推断出武陵人是刘的艺术形象,这是非常符合实际的正确判断,并说两节具有互文性,但还是无法断定而加以破解,主要是都不知这两段记载原本就是一个故事,又不得陶刘在衡山幽居的遗址。故1600年间,总是无人从《桃》中解读出陶刘在桃花源里幽居,从而揭开谜团。
破解此谜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笔者身上。也是机缘巧合,笔者被龙隐港的山水树花石草之美深深吸引,十年前就向政府建议开发成河川型风光旅游区。在规划旅游资源时,港边峭壁上有个叫南阳岩的山洞,是否是《桃》文中南阳刘子骥在此隐居呢,不然衡山怎会有叫南阳的洞名,但将信将疑,因无文献支持。无数次进洞渴望发现古人留下的踪迹,只见残垣断壁、泥砖散落,无人知道该洞的渊源和来历。直到看了《南岳总胜集》有段刘到衡山采药的记载(此段记载出自《搜》,至此才知其上段也是刘到衡山的记载,但都被影射刘的武陵人蒙蔽),与此洞描写的一模一样。可怎么再寻找不到了?照此说,那怎么会有一个叫南阳岩的洞名留下?这里面一定深藏玄机!
因常年把龙隐港作为背景给儿童照相,对其地貌距离了如指掌,受南阳岩启发,就把《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哪条溪联系起来了,文中竟然是龙隐港的实景,这才真正地高度一致、不差分毫。看文学家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后,又知陶也在此幽居,怪不得陶如数家珍这么熟悉龙隐港和南阳岩的地理环境和风俗民情。这样有了文献和遗址就可断定:原来桃花源幽蔽在衡山。为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故在书报网上查阅了桃花源有关的文章,又仔细研究《搜》和《桃》的紧密关系,又发现文章也透露了他俩在此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