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所长 赵捷
“今天的记录是明天的档案。我们对于纪录片创作形式的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希望若干年后人们能够穿过历史的迷路看见当年的真实,可以回望当年的我们。”赵捷说。
多方合力打造高质量影像价值
《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使得纪录片首次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个感官,与受众发生了深刻而密切的联系;《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的意外走红,打破了受众年龄圈层,为纪录片行业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从前者到后者,我们可以感知到纪录片内涵和技术、传播等的愈加丰富。
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4K、8K、超高清、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给纪录片创作及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腾讯、优酷、爱奇艺、B站、芒果TV、央视频等几大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纪录片创作格局更加多元。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余雷
这些不仅给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余雷表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纪录片一定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针对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融合化的传播潮流,布局多样化传播产品,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可视的多模态、多类型、跨媒介表达。
新时代新需求。传统纪录片创作者的传播理念需要积极适应融媒体环境,从创意到创作、传播和产业都需要贯穿新媒体思维,推动全媒体时代纪录片的新发展。而网络视听平台的纪录片制作优势则在于适应受众的叙事语态,紧扣用户的需求,但内容布局的广度和深度上仍需纵深挖掘。
将目光投向远处,我们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表达内容、表述话语和价值内涵,也为中外文明互鉴和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交流带来新话题和新理念。在媒体形态和传播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的当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产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表示,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问题,更需要国际社会来知晓、认可、践行,在此过程中,纪录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他认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要实现有效度,首先要坚守真实性原则,同时也要厘清三重逻辑,即历史逻辑、文化逻辑、情感逻辑。“后两者反映出我们应该怎样建立自信和如何实现共情,这很重要。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自信才会用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何苏六说。(光明网记者 雷渺鑫)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