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男子带“萝卜”来鉴宝,全场观众一阵哗笑,专家鉴定后要求上交,后来男子竟被警 察带走,这萝卜究竟是什么来历?
鉴宝专家的一句话,或许就是人生的巅峰时刻,因为动不动就价值过亿。
有一档叫《鉴宝》的节目,每期都会邀请一些专家来为观众鉴定他们带来的古董文物。有时候,会有一些惊喜的发现,让人大开眼界。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搞笑的插曲,让人捧腹大笑。
这一期,就出现了一个让全场哗然的男子。他是从陕西来的,手里拎着一个箱子,神秘兮兮地走上了舞台。主持人问他带来了什么宝贝,他说:“我今天带来了一个萝卜。”
听到这个答案,现场的观众都笑了起来,专家们也忍不住摇头。这萝卜还能是古董不成?难道是什么稀奇古怪的植物吗?
男子不以为然地打开了箱子,从里面掏出了一个萝卜。但这个萝卜却不是普通的萝卜,而是一件雕刻品。它看起来非常逼真,就像是刚从地里拔出来的一样。萝卜上还趴着一只草蜢,栩栩如生。
大家都惊呆了,这个萝卜到底是什么材料做的?难道是玉石吗?还是瓷器?
专家们赶紧拿过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个萝卜竟然是用象牙雕刻而成的。象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象牙雕刻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在古代被皇室贵族所珍视。
专家们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因为他们知道这个萝卜的价值和意义。
“你这个萝卜是从哪里得来的?”专家问道。
男子说:“这个萝卜是祖上传下来的,据说是挖到的。”
原来,男子的祖父当年是个农民,在地里挖出了这个“萝卜”。他并不知道这是一件珍贵的古董文物,只是觉得很好玩,就收藏在家里了。
后来,村里的人都知道了他家有一个“萝卜”,都觉得很有趣。但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件国宝级别的工艺品。
那个时代的人很简单,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很弱。他们也不懂得象牙雕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象牙雕刻始于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象牙梳子等器物。宋元明清各朝都有为皇宫制作象牙制品的作坊。
清代象牙雕刻技法更加完备和多样化。圆雕、浮雕、镂雕、透雕等手法都被广泛运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象牙套球和象牙编织。
象牙套球是用整块象牙雕出层层套在一起的球形器物,每一层都可以自由转动,上面还雕有精美的纹饰。到了清朝,已经发展到13层了。
象牙编织是将象牙浸泡在特制的药液中,待其软化后劈丝,然后编织成各种形状的器物。这种技艺在汉代就有,在清代获得较大的发展。
清代象牙雕刻主要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北京为代表,多以古装仕女、人物、山水、花鸟为题材,有的还采用了着色、染色的手法。南派以广州为代表,著名的产品有象牙套球、楼船、西洋棋等等。
这个男子的“萝卜”就是北派象牙雕刻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乾隆时期的造办处制作的。造办处是清宫专门为皇室制作各种工艺品的机构。它聚集了来自江南、广东和北京等地的优秀工匠,他们各具特色,又相互切磋,形成了北京牙雕工艺精湛、富丽堂皇、精致考究的独特风貌。
这个“萝卜”是用一整颗非洲象牙雕刻而成的。非洲象牙质地更为细腻,在乳白色中透出一股暖色调,光泽极为柔和,是最好的雕刻材料。
这个“萝卜”上的草蜢也是用象牙雕刻而成的,其腿上的绒毛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足以乱真。这是工匠们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表现能力。
这个“萝卜”经过了凿、铲、开脸、磨、彩熏等五道工序。凿,就是开坯成形;铲,即精细加工;开脸,是做器物外部细致的纹理处理;磨,作精细的抛光;彩熏,根据不同的要求,对作品进行染色处理。
这个“萝卜”的颜色就是经过彩熏而成的。彩熏是一种局部加彩、填彩和着色的技术。它是在牙骨雕刻品刻好的纹线内加上颜色,使所刻的各种纹饰更为突出和清晰。
彩熏技术起源于汉唐。清代中前期,多用水调矿物进行染色。到了乾隆时期,开始学习使用油彩和化学药水浸泡等方法。
经过油彩染色的牙雕,不但颜色清晰鲜明,光泽自然,也不会出现沉淀不均的斑片;而化学药水浸泡填彩、着色,能够使色彩缓慢浸融到牙质中,这种填彩和着色,基本尚就是通体染色,既不失去象牙的纹路和质感,又着色均匀,宛如天成。
可惜啊,这个男子带着“萝卜”回家之后,后来,就被警察同志找上门来了。
经过了几天的调查,最终发现他说的是真的,确实没有参与什么不法的交易,这才被放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