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那条路有弯曲的大街是一条贯穿全村东西的惟一大道,全村的自来水管道就埋在这条大街上。每到傍晚开水龙的时候,几个公用自来水龙头前都排起了长队,挑水的人们一边聊天,一边一个挨一个地接水。大街中部一户大院门口有一个用水泥打成的一百多平方米的平台,居民们习惯地叫它“滑溜台”,这里是老人们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和孩子们打“懒老婆”、“跳房”游戏的地方。“滑溜台”因是村中比较宽敞干净的地方,村里常在这里开群众大会。每当开会时,居委会干部往往借来一张桌子和凳子摆在平台上,围着桌子,在平台和大街上密密麻麻地坐满了来开会的各家代表,大家仔细地听着干部们的演讲。为了活跃会议气氛,有时街道干部们还叫一些会点曲艺和戏曲的“文艺人才”即兴为大家说唱上一段。那时村里有一个姓周的盲人会一套脚踏锣鼓、手拉胡琴唱曲的功夫,就曾在这里为大家表演过,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全村最宽敞的地方要数村后那片空地了,这里是村里早期住户用来晒粪*地方,村里人都叫它“大粪场”。后来城市发展了,东太平村也变成了市区,晒粪*活也就没有人干了,但地还是空着的。在这片空地的西边,阳本子弟小学开辟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小操场,这个小操场,也成了村里孩子们踢球的球场。那时候大多数家庭贫穷,谁家的孩子能买个小足球就能成为孩子们眼里的明星,大家簇拥着他来到操场,先听他让谁踢不让谁踢的一顿训斥后,便用书包或砖头摆好家门分帮踢了起来。有的孩子怕把鞋踢坏,干脆把鞋脱掉,赤着脚在操场上跑来跑去。
鞍山路路口的海泊河邮局(徐建军摄影提供)
岁月荏苒,时代变迁,解放后的东太平村在不断地变化着,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旧城改造中,村子已被全部拆除,老东太平村已成为了历史。现在已在原址上盖起了花园式的居民小区,村里的老居民们也大都搬进了新居。虽然老东太平村已不复存在,但老村庄的往事,还依稀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本文作者:王洪政,发表于2004年1月2日。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