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之什么意思,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之是什么意思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28 12:40:25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荀子成就人文同类之道,包括:天与人的关系、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心与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圣王之道、为学之道、政制之道、富国之道、君臣之道、强国之道、礼乐之道。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之什么意思,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之是什么意思(1)

荣辱篇 第四

【原文】

憍泄①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②五兵也。与其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③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④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⑤,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注释】

① 憍:通“骄”,自高自大。泄:通“媟”,轻慢。

② 偋:通“屏”,去除。

③ 薄薄:磅礴。

④ 危:高。

⑤ 涂:通“途”。让:通“攘”,拥挤。

【翻译】

骄傲轻慢,是人的害殃;恭敬谦虚,可以摒除兵战之祸。虽然有戈和矛的利刺,但都不及恭敬和谦虚有利。所以给人说善良的话,比布帛衣服还暖;说伤害人的话,比矛和戟刺得更深。所以在磅礴的大地上,却不能踏足上面,不是因为大地不安稳,危险而无法踏足,全是因为言语不当。巨大的路途也有拥挤时,细小的路途也有危险,所以即使想不谨慎,也不能不谨慎。

【解读】

《荣辱篇》说的问题是:别人对我有是非毁誉,而我在世间有荣辱,我应如何对待?但在说这问题之前,首先指出,我自己又应该怎样给别人毁誉。正确的态度是:给人善良的话,等于送人温暖,说伤害人的话,等于刺伤别人。可见毁誉荣辱问题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原文】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乳彘①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注释】

① 乳彘:哺乳的母猪。

【翻译】

争斗的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忘记了自己的亲人,忘记了自己的君主。发出一时的愤怒,丧失了终身的形躯,但仍然要做,就是忘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家庭会立刻被摧残,亲戚都不免受刑戮,但仍然要做,就是忘记自己的亲人。君主厌恶争斗,争斗是法制大力禁止的,但仍然要做,就是忘记自己的君主。就自我担忧而言,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就家庭内部而言,是忘记了自己的亲人,就对上位者而言,是忘记了君主,这是刑法不会放弃的,圣王不容的。哺乳的母猪不会接触老虎,哺乳的母狗不会远游他方,就是不忘记自己的亲人。而人,就自我担忧而言,忘记自己的身体,就家庭内部而言,忘记自己的亲人,就上位者而言,忘记自己的君主,这些人就是猪狗也不如了。

【解读】

荀子认为人自以为对,结果受辱,是因为将对和错混淆了。人执着于自己而和人斗争,只是小人,猪狗也不如。为了自己而斗争并不是君子的行为,只是动物性的冲动而已,君子不以此为荣。

【原文】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于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材①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体也。

【注释】

① 材:通“才”。

【翻译】

荣誉和耻辱的最大分别,就安危利害的平常情况而言,先实行礼义然后有利,就是荣誉。先求有利然后才实行礼义,就是耻辱。有荣誉的人常常都是显达的,有耻辱的人常常都是穷困的。显达的人常常都是管制别人的人,穷困的人常常都是受人管制的。这是荣誉和耻辱的重要分别。有才能而谨慎的人常常安全而有利,放荡凶悍的人常常有危险和害患。安全而有利的人常常快乐轻松,有危险和祸患的人常常担忧危险。快乐轻松的人常常长寿,担忧危险的人常常夭折。这是安危利害的平常情况。

【解读】

君子追求的是勇于做礼义行为,这种勇气是求诸己,不是求诸人的。如果自己做到先礼义而后有利,就是荣誉,先求有利才做礼义行为,就是耻辱。这是人内在的荣辱,这才是荀子重视的荣辱,一般世间外在的荣辱,不是荀子所注重的。但我们不是都很看重外在的荣辱,而总是忽视了内在的荣辱吗?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之什么意思,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之是什么意思(2)

【原文】

材性知①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②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③之过也。故孰④察小人之之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

【注释】

① 知:通“智”。

② 辨:通“办”,治理。

③ 注:投。错:通“措”,安排。

④ 孰:通“熟”。

【翻译】

材质、本性、智慧、能力,君子小人同样拥有。爱好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益,厌恶灾害,是君子小人相同的。但他们追求的途径就不同了。小人,快速说出荒诞的话,而想别人相信自己;快速做出欺诈行为,而想别人亲近自己;自己做出禽兽的行为,而想别人善待自己。这样的思虑很难有智慧,这样的行为很难安心,这样的持守很难建立。完成行为后也不一定得到他所爱好的,但却一定会遇到他所厌恶的。而君子实践诚信,也是想别人相信自己;君子实践忠诚,也是想别人亲近自己;君子修养正直和治理办事,也是想人善待自己。这样的思虑容易有智慧,这样的行为容易安心,这样的持守容易建立。完成实践后就一定得到他所爱好的,一定不会遇到他所厌恶的。所以君子穷困也不会隐没,显达就会大放光明,身体死了而名声会更加光耀。小人没有不伸手踮脚而祝愿:“我的智慧、思虑、材质、本性,一定比别人贤能。”小人不知道君子和自己没有不同,只是君子措置恰当,而小人措置错误。所以观察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足以知道他的智慧才能是有余的,可以做君子所做的行为。好像越国人安于越国,楚国人安于楚国,君子则安于礼义的文雅。这不是智慧、才能、材质、本性令人变成这样,而是措置、习俗的节制不同而已。

【解读】

荀子认为人好荣恶辱的*是天生的。既是天生,即君子小人是相同的。但君子小人的分别,不在于好荣恶辱*有多少,而在于*是不是合乎道,合乎礼义,是不是正当的。君子小人的分别不是在好荣恶辱,而是在于所得的荣誉利益是不是合乎礼义。

【原文】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①,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太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②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③者也。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④乎!彼固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其流长矣,其温⑤厚矣,其功盛姚⑥远矣,非顺孰⑦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短绠⑧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夫《诗》、《书》、《礼》、《乐》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广之而可通也,虑之而可安也,反鈆察之而俞⑨可好也。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

【注释】

① 囷(qūn):谷仓。窌(jiào):地窖。

② 屈:竭尽。安:语助词。

③ 瘠:通“胔”,尸体。

④ 分:义理。

⑤ 温:通“蕴”。

⑥ 姚:通“遥”。

⑦ 孰:通“熟”,熟悉。

⑧ 绠(ɡěnɡ):短绳。

⑨ 鈆:通“沿”,遵从。俞:通“愈”。

【翻译】

人之常情,是想吃美味的食物,想穿绣有花纹的衣服,出行想有车马,又想积蓄有余的财富,而穷年累月地觉得自己不知和不足,这是人之常情。现在人的生活,才知道畜养鸡狗和猪,又畜养牛羊,但平时饮食不敢吃酒肉,钱币有余,有谷仓地窖,但不敢穿着丝绸布帛。俭约的人有一筐筐的收藏,但出行不敢有车马。为什么呢?他们不是不想,不就是因为顾虑长久之后,而恐怕无以为继的缘故吗?于是他们节约使用,控制*,收敛积蓄贮藏,作为后继之用。这就是对于自己的长远顾虑,这不是很好吗?现在偷生浅薄的人,曾经这样有余而不知俭约,粮食太浪费,不顾虑后来,不久就耗尽而变成穷困。这是他们之所以不免要挨冻挨饿,拿着瓢和布囊而成为沟壑中的尸体。何况现在说的是先王之道,仁义的传统,《诗经》、《尚书》、《礼经》、《乐经》的义理。先王之道是为了天下而作重大思虑,为了天下人民作长远顾虑而保存至万世。先王之道流传长久,蕴积深厚,功绩盛大遥远,不是顺着和熟识而修为这个道的君子,则是不能知道的。所以说:短绳不可以吸取深井中的泉水,不知道重要的意义就不能够明白圣人的话。《诗经》、《尚书》、《礼经》、《乐经》的义理,不是平庸人所知道的。所以说:明白一个道,就可以明白第二个,明白了就可以长久,推扩这个道就可以贯通其他,思虑这个道就可以安心,返回遵循先王之道就愈爱好它。用来治理情欲就有利,由此而有名声就是荣誉,用来和群众相处就和谐,用来独处就可以满足,乐意就是这样了!

【解读】

荀子说君子求荣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存心于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为了天下生民长远考虑,保存万世。这是最大的荣誉,这是要君子先去除了自利之心。由这个意义来说,君子只见礼义的荣誉,完全没有自利的意义,这才是荀子说荣辱的最高意义。看现在的为政者,很多都只想着自己的名声权力,失去了先王之道、仁义之统,都不是君子之道。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之什么意思,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之是什么意思(3)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