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了,怎么还像一个小孩子?”“动作神态跟她八九岁时没什么两样。”网络上负面评价汹涌而来,她的心情跌入谷底。
其实早有圈内前辈点醒过她。
濮存昕说,“太多太多的老师教她,我害怕这孩子不是孩子了,我就告诉她说话要自自然然的。”
陈小艺也说,“这孩子说话太嗲,我说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呢,不要假着嗓子说话。”
9岁时的“摇头晃脑”是惊艳的,为她赢得了名利;18岁的“摇头晃脑”是尴尬的,让她遭受到嘲讽。
我只能叹息,林妙可是一个被舆论裹挟、压榨到没有童年的女孩。
镜头制造了她,镜头也毁掉了她。
3
那林妙可无辜吗?
她当然无辜。因为她承受了一个小女孩不该承受的压力与诋毁。
但她也不无辜。当她逐渐长大,她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她可以选择改变,可以选择成长。
但当时的她没能够改变,也一度拒绝长大。
心理学里有个“彼得·潘综合征”,这是一种成年后仍然行事幼稚、浅薄,从心底抗拒长大的异常行为模式。
有些人虽然成年了,但心理上仍然停留在儿童状态,任性、情绪化,依赖他人。
严格意义上来说,林妙可还算不上“彼得·潘综合征”。
她承受过那么多负能量,依然乐观、积极、努力,希望等她再次出现在屏幕时,已经是脱胎换骨的林妙可。
我们有理由相信,林妙可当年的“摇头晃脑”并非故意扭捏作态,她只是在自以为讨喜的刻板模式里出不来。
捏着嗓子讲话的虞书欣,其实跟当年说话嗲嗲的林妙可一样,她们跌进了同一种“模式化”陷阱。
不难发现,虞书欣的开心、难过、紧张、不满、委屈等情绪,基本都是模式化的。
《一年级》中,她被陈建斌点评演技那一段,就直观佐证了这一点。
陈建斌说“你们所有人要向她学习”,虞书欣双手叉腰,得意洋洋。
当陈建斌说她“没有规则”,立马嘟嘴不服。过后,她还抹泪撒娇,“你们怎么都不来安慰人家呜呜呜。”
她其实没什么坏心眼,她只是用小孩子的方式来表达喜怒哀乐。
“作”,或许只是她应对外界的常规反应,而已。
有人说她矫情。有人说她真实。还有人说她是坚持“做自己”。
4
现在虞书欣的“作”,已经被镜头无限放大,微博上到处都是她那夸张的“哇喔”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