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京剧花田错的唱词,京剧花田错经典唱腔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2-07 19:33:49

01

铜锣声起,琵琶飞扬;莲步轻移,水袖翩飞……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一声声温婉的唱腔,一招一式间精湛的表演,看得学生们入迷,连连拍手称绝。

近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艺术剧院主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邀请和顺小学的学生们走进艺术剧院排练大厅,沉浸式体验传统戏曲文化之美。

活动中,戏曲老师还热情地给学生们现场示范戏曲动作、基本手势和基础唱腔,讲解戏曲服装、戏曲语言等内容。同学们踊跃参与互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戏曲中扇子的拿捏动作,还学得有模有样。一唱一念、一做一打、一颦一笑间,学生们体验了戏曲带来的乐趣。

今年,乌兰察布市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的窗户。

戏曲走进校园,也留在了校园,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02

看一场戏,学一段技,探索人生之乐趣,传承文化之基因。

“在什刹海遇见梅兰芳”,5月6日,北京市西什库小学三年级教室里,同学们跟着梅兰芳纪念馆的老师一字一句地学习京剧《定军山》唱腔:“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由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联合梅兰芳纪念馆主办的“京剧发祥地”系列活动,走进西什库小学,为小学生们带来一场京剧文化体验课。

“不只是震撼,还觉得京剧离我们很近。”现场一位学生说。

“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只怪你呆头呆脑慌慌张张……”5月8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音乐教室内,翟若云唱起京剧《花田错》选段有模有样,举手投足“戏味”十足。

“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发声,后来学着学着就能唱了,感觉特别好,有种成功的自豪感。”初中之前,翟若云对戏曲只是“好奇”。进入初中后,在音乐课上了解了更多戏曲知识,半年的学习,让她愈发喜欢在台上挥舞水袖的感觉。

今年3月份以来,“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专场演出走进安徽各高校,演出以小戏、折子戏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高校师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艺术思政课”。

“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在江苏省数十所高校上演。京剧《骆驼祥子》、昆剧《世说新语》、锡剧《刘胡兰》、苏剧《太湖人家》、越剧《李清照》……五部大戏点燃校园,亲近传统文化正成为青年追求的新时尚。

戏曲进校园,是新时代剧种传承保护普及的重要手段。在学生们心中种下戏曲的种子,戏曲艺术才能不断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03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脸上擦的是什么花粉,口点的胭脂什么花红。”“口点的胭脂什么花红。对了,带上动作,好棒好棒!”

2022年4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采访了国家一级演员常素英。在内蒙古卫视新闻联播的镜头里,常素英正在耐心地指导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小学学生张舒函唱京剧。

从一开始的不感兴趣,到后来越来越热爱,张舒函说“我现在特别喜欢京剧,我立志想考到中央戏曲学院”。

5月12日,“识见”对常素英老师进行独家采访已是晚上19时,她刚刚结束了在呼和浩特贝尔路小学的戏曲课程教学。

从内蒙古艺术剧院京剧团退休后,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京剧、爱上京剧,常素英坚持把戏曲带到学生们身边,教唱戏发声,教姿势动作。

一堂课,一场戏,拓展的是学生们的爱好和兴趣,注入的是戏曲文化鲜活的生命力。

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多年来致力于戏曲进校园。

2019年,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清华大学河南戏曲传播基地在清华大学揭牌,李树建被授予戏曲进校园“特殊贡献奖”。近两年来,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先后组织河南豫剧、越调和稀有剧种10多个院团走进清华大学展示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3月14日,国家一级演员、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被称为“活关公”的武凌云老师走进五一路小学,为同学带来精彩的晋剧表演《千秋关圣》。用娴熟高超的演技刻画了一个灵动鲜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悟到了戏曲的魅力。表演结束后,武凌云仍头戴缀黄绒球配后兜,口配五绺关公髯,身着镶龙裹绣金绿蟒,手执青龙偃月刀,以戏曲关公形象亮相台前,和师生互动。

“人生几见此佳景。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戏曲进校园将戏曲艺术的魅力生动呈现于学生面前。

04

戏曲进校园,还“进”出了什么?“识见”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艺术。

戏曲的脸谱艺术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和指代功能,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

“戏曲美育的核心要义是要在学生心中播下戏曲的‘种子’”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副主委、重庆京剧院副院长周利持续关注戏曲美育的普及、提升已有多年。她认为,“应该让广大青少年真正从戏曲的内涵上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精粹、提升文化精神素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普及中延续与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2021年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籍薇创作梅花大鼓《相守相望》,一经演出,就成功“俘获”了年轻人的心,许多人点赞并留言:“唱出了传统曲艺的魂儿!”

籍薇说,“我就是一名‘轻骑兵’,在互联网时代,不能让传统曲艺缺席。”“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传统曲艺。”

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正因如此,让学生们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更能培养其性情,更能激发其创造想象力。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戏曲美在哪里?唱念做打、飞腾翻舞,美于技;檀板笙歌、绕梁不绝,美于音;意蕴深远、包罗万象,美于韵;镜花水月、似真似幻,美于境。

戏曲之美,还美在词韵。

如京剧《卖水》“以桨代船”的程式动作,以及“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等韵律欢快的花旦唱段,更适合小学生观赏和学习;

如昆曲《牡丹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其词韵之美,就非常适合青年学生观赏,对他们提升文学素养、增进艺术情操、感受戏曲之美有很大帮助。

05

中国戏曲伴着高叹低吟,沿着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做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唱历史波澜壮阔,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校园既是舞台,也是孕育艺术的土壤;学生既是观众,也将是文化传承的主角。

来!这场大戏,邀你同唱。


来源:“识见”微信公众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