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②以相*,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予·贵义》
【注】①今:若,如果。②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是贵义于其身也 (4)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_________________”论证“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4.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答案】1.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以……为贵 的 2.(1)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2)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3.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万事莫贵于义。 4.“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现在我们依然应该坚持。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
(1)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患:祸患;担忧。
(2)句意: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使:假如,假使。
(3)句意: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贵:以……为贵。
(4)句意: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之:的。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非独:不只是;贤者:贤能的人;有:拥有;是:指示代词,这。
(2)万事:泛指一切事物;莫:没有什么;贵:可贵;于:比。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甲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此,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阐述“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意思是“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究竟是什么事呢?根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最看重的是“义”。对于“义”的看重,乙文表述为“争一言以相*,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所以,乙文中表达同样的观点的句子是“万事莫贵于义”。
4.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解。
先解释“义”的内涵。再谈”义“在今天的意义。
文中的“义”本义是正义(舍生取义)、道义(不为自己而收万金之礼)、人的骨气(不吃嗟来之食的内容)。因为正义、道义、人的骨气,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坚守的道德准则。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切为了人民、集体、国家的利益都是必须坚持的,这些利益高于一切。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安熙,字敬仲。祖滔,父松,皆以学行淑其乡人。熙既承其家学,及闻保定刘因之学,心向慕焉。熙家与因所居相去数百里,因亦闻熙力于为已之学。深许与之。熙方将造其门,而因已殁,乃从因门人乌叔备问其绪说。盖自因得宋儒朱熹之书,即尊信力行之,故其教人,必尊朱氏。然因之为人,高明坚勇,其进莫遏。熙则简靓和易,务为下学之功。其《告先圣文》有曰:“余力学文,穷理尽性。循循有序,发轫圣途。”其用功平实切密,可谓善学朱氏者。熙遭时承平,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 (2)走送之 走:________
(3)尝趋百里外 尝:________ (4)礼愈至 至:________
(5)心向慕焉 慕:________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因亦闻熙力于为已之学,深许与之。
7.简要分析【甲】文作者读书时遇到哪些困难?作者又是如何克服的?
8.结合【甲】【乙】两文选段内容,说说我们可以学习人物哪些品质?
【答案】5. (1)得到 (2)跑 (3)曾经 (4)周到 (5)仰慕,羡慕 6.(1)我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归还。(2)刘因也听说了安熙致力于自己的学问,对他很赞许。 7.得书难:向有书人家借,亲手抄写,天气寒冷也不懈怠。求师难:去百里外拜访名师,虚心求教。 8.学习【甲】文作者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的品质。学习【乙】文安熙温和平易、不慕名利的品质。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2)句意为:跑着送还人家。走:跑。
(3)句意为: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尝:曾经。
(4)句意为:礼序更为周到。至:周到。
(5)句意为:心中十分向往仰慕。慕:仰慕,羡慕。
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手自,亲手;笔录,抄写;计,计算。
(2)力于,致力于;许,赞许。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得:得书难。解决办法是:向有书人家借,亲手抄写,天气寒冷也不懈怠。结合“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得:求师难。解决办法是:去百里外拜访名师,虚心求教。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甲文“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和“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我们要学习作者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的品质。结合乙文“熙则简靓和易,务为下学之功”和“熙遭时承平,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可知,我们要学习安熙温和平易、不慕名利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安熙,字敬仲。祖父安滔和父亲安松都凭借学问品行被乡人称赞。安熙已经继承了家族相延续的学问,等到听说了保定刘因的学问,心中十分向往仰慕。安熙的家与刘因居住的地方相距几百里,刘因也听说了安熙致力于自己的学问,对他很赞许。安熙正要登门拜访刘因,刘因却去世了,安熙于是跟随刘因的门人乌叔,详尽询问了刘因的学问。安熙从刘因那里得到了宋代大儒朱熹的书籍,于是尊崇相信并竭力实施,因此他教导别人,必定尊崇朱子。刘因为人崇高明睿、坚强勇敢,他的进步不能阻止。安熙则简单安静、温和平易,致力于基本知识的学习。他在《告先圣文》中说:“我致力学文,穷究事理。有序地从圣人的道路出发。”安熙用功平稳踏实,可以说是擅长学习朱子学说的人。安熙遇到安定平稳的时期,不屑于进入仕途(为官),在家中教授学生将近几十年,各方前来学习的人,大部分都有所成就。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乙】
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伤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同“饰”,巧饰。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___________ (2)小惠未遍 遍:___________
(3)亲亲长长 亲:___________ (4)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___________
10.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11.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12.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这些取胜的要素,对于现代国家或人生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呢?请选一个角度谈一谈。
【答案】9. 鄙:鄙陋,目光短浅。 遍:普遍。 亲:亲近或者是以……为亲。 期年:满一年 10.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11.(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因此想要战胜别人的人,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12.示例:取得胜利需要做到:明察实情,取信于民;抓住战机,知己知彼;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启示:①对现代国家治理而言,政府要加强自身,为人民服务,才能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戴;②对个人修身养性而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想取得成功,先要战胜自己。③对于个人而言,个人要心怀国家,对国家社会有要责任感,在国家有困难时能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力量。④对于个人而言做事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做事前要分析形势,做事的过程中要把握时机,仔细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⑤做人要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重用人才,相信人才,不妄自尊大,虚心请教。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鄙:鄙陋,目光短浅。
(2)句意为: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遍:普遍。
(3)句意为:亲近亲属,敬爱长辈。亲:亲近或者是以……为亲。
(4)句意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期年:满一年。
10.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
句意为: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
所以断句: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1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情:实情;
(2)固:本来;欲:想要;自胜:战胜自己。
12.本题考查对内容深度理解感悟
第一问:从(甲)文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说明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从“彼竭我盈,故克之”说明在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已知彼;从(乙)段文字“欲胜人者,必先自胜”说明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第二问:从现代国家或人生的发展选一个角度谈启示,开放性题。
示例:对于现代国家而言,统治阶级要以百姓利益为重,取信于民,要有“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老百姓才会顺从支持您的。
示例:对于个人而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加困难。每个人都有“自我肯定”的本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如果谁能做到这一点,将无往而不胜。
【点睛】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却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自己的子女不穿带有修饰的衣服,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
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①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②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③,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选自《吕氏春秋·慎人》)
【注释】①亡虢(guó):当为“亡虞”,指从虞国出逃。②传鬻(yù):转卖。③缪公:秦穆公。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饭牛于秦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请属事焉 属引凄异(《三峡》)
C.彼信贤 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D.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战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1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16.【甲】【乙】两文相同的用人主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7.你从【乙】文公孙枝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3.D 14.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②没有被穆公得到,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 15.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16.任人唯贤,并予以充分的信任。 17.慧眼识才,心胸宽广,忠君爱国,能言善速。
【解析】13.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
A.表处所,在/表比较,比;
B.同“嘱”,嘱托,托付/连接;
C.确实,的确/实情;
D.都表疑问,译为怎么,哪里;
故选D。
1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解题时,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作答,重点词语有:
①后汉:东汉;倾颓:衰败;
②得:被……得到;名:名声。
15.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解题时,可根据句意断句,该句可翻译为“(百里奚的)谋略没有不恰当的,做事情必定成功,并不是(这些)增加了他的贤德”,“谋无不当”和“举必有功”并列短语间应作停顿,“非……也”表判断,“非”前应断开。
故句子应断为: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由【甲】文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和【乙】文“信贤而任之,君之明”等语句可得出两文有着相同的用人主张,即善用贤人,并予以充分的信任。
1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由文中“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等内容提示可知,公孙枝积极推进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说明他慧眼识才;愿意退位让贤,说明他心胸宽广;能为君主和国家考虑,说明他忠君爱国;能说服秦穆公改变主意,有理有据,说明他能言善谏。据此分析即可。
【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虞国出逃却被晋国俘虏,(后来又)在秦国喂牛,用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后很高兴,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公孙枝)请求(秦穆公把)国事嘱托给百里奚(即对百里奚委以重任)。穆公说:“用五张羊皮买了他却又要把国事嘱托给他,这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吗?”公孙枝回答说:“相信贤人并任用他,这是君主的英明;让位给贤人并(甘愿)处于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确实有贤德,国内都将会顺服,敌国也都会畏惧了,谁还有闲暇去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百里奚的)谋略没有不恰当的,做事情必定成功,并不是(这些)增加了他的贤德(而是他本来就有贤德)。假如百里奚虽然有贤德,没有被穆公得到,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如今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呢?所以君主想要寻求贤士,不可以不广泛地去寻求。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战国策•齐册一》)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臣之妻私臣 (2)王之蔽甚矣 (3)久无所举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20.【甲】文中邹忌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21.结合【乙】文中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8.(1)偏爱
(2)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3)举荐 19.(1)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2)君子任用人才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20.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喻国家大事,以小见大,以己及君,含蓄委婉。启发国君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围绕“设喻说理,类比推理,设喻,讽喻”中任意一点展开回答,意思对即可) 21.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解析】18.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2)句意为: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3)句意为:过了好久一个人也没有推荐。举:推举,举荐。
19.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有: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莫:没有谁。句意为: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2)重点词语有:器:器物。长:长处。句意为:君子任用人才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20.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在听到妻、妾、客人的赞美并判定与事实不符时不喜不怒,而是冷静的分析,从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并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似,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尽情尽理,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最后齐王接受了意见,并立即下令,改革弊政。可据此作答。
2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可见他认为没有可用的人才,以及“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可知,封德彝不能知人善用,不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由“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知,封德彝不善于自我反省,遇事推责。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②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③袂:就是衣裳的袖子。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免冠徒跣___________ (2)天下缟素___________
(3)傧者更道___________ (4)比肩继踵___________
2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 小 门 于 大 门 之 侧 而 延 晏 子
24.根据括号要求,分析理解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将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请结合语境体会这个句子的“潜台词”。)
25.【甲】【乙】两文中,唐雎、晏子两位外交家的异同分别是什么?
【答案】22. 光着脚 穿丧服 改变道路 脚尖碰脚后跟 23.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24.(1)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你们楚国的君主最不贤能。 25.相同点: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不同点:唐雎侧重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侧重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摘掉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徒跣:光着脚。
(2)句意: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3)句意: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更道:改变道路。
(4)句意: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继踵:脚尖碰脚后跟。
2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于大门之侧”是“为小门”的位置,应该断开,“而延晏子”是“为小门”的目的,应该断开,故断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24.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及理解。
(1)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怀怒,心里的愤怒;休祲,吉凶的征兆。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分析,晏子的这句话巧妙地回答了楚王的“何为使子”,由“不肖者使不肖主”分析“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隐藏的“潜台词”是:你们楚国的君主最不贤能。
25.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乙文,讲述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两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综上分析,两者的共同点是:唐雎和晏子都是有责任感、有担当,勇敢无畏、热爱国家的贤臣。
不同点分析:由甲文“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分析,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由此分析,唐雎侧重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回击对方。乙文“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分析,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临阵不乱,毫不畏惧,谈笑自若,机智灵活,由此分析,晏子侧重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反击对方。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乙: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不贤,没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乙】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军细柳( )
(2)军士吏被甲( )
(3)曩者霸上( )
(4)苟富贵,无相忘( )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介胄之士不拜 辍耕之垄上
B.天子为动 行拂乱其所为
C.若儿戏耳 若为佣耕
D.佣者笑而应曰 面山而居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劳军。”
(2)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9.甲文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0.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出自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影响深远。
B.甲文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和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正面描写周亚夫。
C.甲文有不少词语与古代礼仪有关,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D.乙文表现了陈胜改变现状的愿望,以及不甘于安贫认命的反抗精神。
【答案】26. 驻军 同“披”,穿着 先前 如果。 27.D 28.(1)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
(2)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29.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 30.B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驻军细柳。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句意:官兵都披戴盔甲。被:同“披”,穿着。
(3)句意:先前的霸上。曩者:先前。
(4)句意: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苟:如果。
27.A.助词,的\动词,到;
B.为动,即“为之动”,因为\行为;
C.动词,像\代词,你;
D.两项都是表修饰关系。
故选D。
2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上:皇上,指文帝。使使:让使者,第一个“使”是动词,派遣,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节。诏将军:告诉将军。劳军:慰劳军队。
(2)太息:长叹。安知:哪里知道。鸿鹄之志:鸿鹄的凌云壮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2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一是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军营却两次不得入。这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大家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
二是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徐行”,且天子到前两处军营“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大家为周亚夫怠慢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
三是面对周亚夫的“无礼”,文帝能“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故大家为他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和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0.B.“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和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正面描写周亚夫”表述错误。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和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是用周亚夫治理下的军士的反应,从侧面衬托周亚夫治军严谨的形象。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们都下马迎接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惆怅了很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王士性《广游志》)
【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3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①薄暮冥冥( ) ②前人之述备矣( ) ③去国怀乡( )
④沙鸥翔集( ) ⑤杰然大观( ) ⑥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
32.下列各句中加点“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楼制工巧奇丽
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D.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3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而 楼 制 工 巧 奇 丽
3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水天一色,杳无际涯。
35.[甲]文通过描绘岳阳楼不同景色,表明了“迁客*人”_______的情怀,为下文抒写“_______”(用原文句子填写)的博大胸怀和“_______”(用原文句子填写)的政治理想作铺垫;[乙]文中运用______手法,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的特点。
【答案】31. 迫近 详尽 国都 停息 景象 如,比得上 32.C 33.而/楼制/工巧奇丽 34.(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3)水天融合在一起,广大而无边无际。 35. 以物喜,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比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接近日暮了,天色显得有点昏暗。薄:迫近;
②句意: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详尽;
③句意: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国都;
④句意: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⑤句意:非常高大,雄伟壮观。观:景象;
⑥句意:然而却比不上武昌的黄鹤楼。若:如,比得上。
3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例句中的“而楼制工巧奇丽”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
A.表承接,可不译;
B.表并列,可译为“而且”;
C.表转折,可译为“却”;
D.表修饰,可不译。
故选C。
33.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
文言文朗读停顿,需先弄清楚句意,再根据句意及逻辑关系进行停顿。本题句意为:但是黄鹤楼楼体的建造工巧奇丽。“而”总领全句,表转折,稍作停顿。“楼制”为主语,指黄鹤楼的楼体,“工巧奇丽”修饰“楼制”,据此中间停顿。
故停顿为:而/楼制/工巧奇丽。
3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跃:闪耀;璧:玉璧。②得:领会;寓:寄托。③水天:水色天光;一:全,都;杳:远;际涯:边际。
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第②段“阴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描写了岳阳楼淫雨霏霏,凄凉阴森的秋景,引出诗人“迁客*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忧思,表明其“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怀。笔锋一转,第③段“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扫上段的阴沉消极,描写出阳光明媚,恬静愉快的春景,通过描绘岳阳楼的不同景色,为下文抒写“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作铺垫。
乙文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一句,通过与武昌黄鹤楼、滕王阁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的特点。
【点睛】译文:
[甲]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
登上南昌的滕王阁,赣江大水从西面而来流向北方,滕王阁与水相对,非常高大,雄伟壮观。然而却比不上武昌的黄鹤楼。
虽然江水的走向与滕王阁没有差别,但是黄鹤楼楼体的建造工巧奇丽,立在黄鹄矶上,并且三面临水,又以对着晴川楼、汉阳城的西面那一面为最佳。
总之黄鹤楼和滕王阁又都比不上岳州的岳阳楼。君山一点青,洞庭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远远看上去无边无际,不像滕王阁和黄鹤楼,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就能看完,所以岳阳楼的风景最好,三座楼都面向西,岳阳楼更加雄伟。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注],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3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③心窃乐之( )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
3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许久。
38.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文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39.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文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哲理?请联系文章谈谈。
【答案】36. 居高面下 意趣,情趣 以………为乐 确实 37.(我)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静静地坐了许久。 38.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39.(示例)甲文作者借游玩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与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乙文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3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临:居高面下。
②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情趣(乐趣)。
③句意:心底为之暗暗高兴。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句意: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诚:确实(果真;实在)。
3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次日,第二天;过访,拜访;许久,很久。
38.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可知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的美景是: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3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
甲段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体现了其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由乙段中“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可知,作者除了描写山水,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深意。结合“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可知,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欣赏。
【点睛】参考译文:
【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
【乙】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山水画大师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 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40.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上下一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B.画冒雪出云之势/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4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42.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作者一开始心境是孤独寂寞的,且有着淡淡的愁绪。
B.“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生动表现乙文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
C.“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断句正确。
D.甲文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43.【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加以分析。
【答案】40.B 41.①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②(我)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看,萌生了奇思异想。 42.C 43.甲文:表现了作者不随流俗的志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淡淡愁绪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4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 全,都/数量词,一;
B. 助词,的/助词,的;
C. 这/判断词,是;
D. 折断/曲折;
故选B。
4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①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
②凝:凝视;览:观览;发:萌生。
4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及断句。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句意为: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据此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C项“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断句有误。
故选C。
4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等句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乙文描写雪后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作者吃饱以后,随手作了一幅雪景图送给僧人的行为更是这种喜爱之情的直接表现。本文通过写雪景,表达了文人雅士的自然之趣,流露出作者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文: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