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的历史情景,山海关的历史简介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3-02 06:17:22

初夏明媚的阳光,泼泼辣辣地在天地间铺开。来往的游客和闲适的本地人,一动一静,越发酷似那海边翻滚的碧波和松软的沙滩,相安无事地相处。没有电声喇叭循环烦躁的叫卖,也没有追在屁股后面的兜售纠缠。来,即便来;去,即便去,各自守着自己的边界,不悲,不喜。胡同口,光溜溜的大青石磨盘上,坐着面皱背驼的老人,手里摇一柄蒲扇,脚边卧着“目似暝,意暇甚”的一只柴狗,安然地享受这一片闲静。倒是那厚重的城墙和高耸的箭楼,极不和谐地横亘在祥和的居民群落中。倘若换成一段篱落,再有茅屋三四间,一院叽叽喳喳毛绒绒的小鸡仔,似乎更相宜。若千年前王摩诘,夜登城外之燕山,见“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可否也会发出春日的相约呢?

驻足在山海关的城墙上,南望,是烟波浩渺的渤海,回首,是峰峦叠嶂的燕山。心思玄妙的造物主,用生花妙笔,在这里,把山和海巧妙地勾连在一起。难怪这高大厚重的关城被称为山海关!

山海关所在的辽西走廊,却是热闹得很。而今,就在这窄窄的辽西走廊,铁路、高速,国道省道,十数条道路,挨挨挤挤地被山和海拥握在这南北仅十公里的地界。难怪前人称山海关为“锁钥”。关于辽西走廊的最早文字,是《旧五代史·少帝重贵记》:“癸卯,帝与皇太后李氏,俱北行,过蓟州、平州至榆关沙塞之地,又行七八日至锦州,又行数十程,渡辽水至黄龙府,即契丹所命安置之地。”文中所提及的“榆关”便是山海关。947年,亡国的少帝和母亲,作为辽国的俘虏,行程定然很是艰涩。他们定然不会想到,697年后的1644年,也是一对母子,孝庄太后和顺治帝,忐忑地从这条路上入关进京。又过了287年,末代皇帝溥仪离京时,没有走他先祖入关的这条旧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驻屯军司令土肥原贤二的帮助下,忐忑地从天津潜逃至旅顺,再到奉天,回到他的故乡——盛京。1932年3月1日,溥仪满心欢喜地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地区成立伪“满洲国”。1945年8月17日,准备逃亡的溥仪在沈阳被苏联军队俘获。不知先时落魄的帝王面对如今闲适的平民,又会作何感想?

山海关的历史情景,山海关的历史简介(1)

溥仪身着伪“满洲国”军装

在疾驰奔突的铁蹄和车轮碾压下,这边城绝不会如此安静。就在这关城修筑前后,就在这大门的开合之间,一个生命的荣枯和一个王朝的兴亡又有多少关联呢?对于命贱如草的普通百姓,他们所求的,只不过是安静地生活。而生命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被植入的自私、贪婪、野蛮的基因又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萌生出一个个毒瘤。所带来的残害,由个体到部族,从蔓延到惩治,如潮水与堤岸之间的缠斗,从无休止。

山海关修筑于1381年,也就是明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筑永平、界岭等关隘,并修建了山海关。后来抗倭名将戚继光又进行了多次修缮,才有了今天我们眼前雄伟壮美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一个完整的战争防御体系。以镇东楼为枢纽,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名曰:五虎镇东。镇东楼的城池,是一座小城,周长约4公里,内有瓮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城外有护城河。在冷兵器时代,确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海关的历史情景,山海关的历史简介(2)

徐达

据传,1368年,朱元璋率领众家兄弟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下旨委派元帅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到北平(今北京)以北边塞建城设防,两年完成,逾期*无赦。徐刘二人在此盘桓数日,徐达连连称好,刘伯温则一言不发。徐达不解,问其故,刘伯温道山海关北边有燕山,南边临渤海,如果要筑雄关,一定要筑一个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的高大雄关,一定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也是安家定居的好去处,一来为了大明江山,二来为了你。徐达听闻此言,恍然大悟。即刻画图奏请朝廷,耗时一年零八个月,山海关竣工。刘伯温随即辞官回家,临行时,悄悄告诉徐达不可离开皇帝半步,儿女可送至山海关戍守边塞。这才有了后来的“火烧庆功楼”的传说,朱元璋借庆功楼建成之际,宴请共患难的开国功臣,欲将这些心腹大患集体烧死在庆功楼中。徐达暗暗把朱元璋衣角压在身下,朱元璋离席扯动衣角惊醒徐达,徐达追随朱元璋身后,含泪问道:皇上,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这才网开一面,暂时留了徐达一条性命,随后不久,便赏清蒸公鹅赐死。

故事是演绎的。历史车轮卷起的烟尘淹没了碾过的车辙,后人回望的时候,总喜欢主观地去揣摩臆断,以期达到某种目的。据宋濂《张中传》记载,朱元璋在南京确实建过一座楼,叫忠勤楼,用来商讨军国大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清朝评书《英烈传》中。明朝开国功臣中,倒有几个是赐死的,却没有一个是烧死的。而关于“天下第一关”匾额的传说,我却宁愿相信它是真实的。

“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高悬在镇东楼上,笔力苍劲浑厚,和这雄关浑然一体,相传为明代大书法家萧显所书。

五百年前,明成化帝朱见深降旨,命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在山海关箭楼上悬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匾额,经过丈量,主事命木工做了一块长一丈八尺、宽五尺的巨匾,可是苦于无人书写。苦思冥想后终于想到一人,此人名叫萧显,两榜进士,书法一绝,后年老辞官,回山海关颐养天年。第二日,主事告知萧显书写匾额之事,萧显欣然应允,只提一个要求说急不得。转眼二十日过去,主事不见动静,派人过府探看,回报说萧显在家起早贪黑练武呢,兵器是一根长扁担。又过了二十日,不见动静,再去探看,回报说萧显在家没日没夜诵读李白、苏轼诗词。次日,满腹狐疑的主事忽然接到快报,说新任蓟辽总督代皇帝视察匾额。主事慌忙抬着匾额、墨汁到了萧府,说明情况后,萧显凝神聚气,手提如椽巨笔,仿佛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中,时而大笑,时而沉思。忽然,只见他落笔如高山坠石,行笔似游云惊龙。须臾间,“天下第一关”便写好了。再看萧显,气喘吁吁汗透衣背。萧显对主事言道:原本想用一月练好体力,能舞动巨笔,再用一月修养气魄,能气吞所书神韵。可惜,时间太急了。

谁知忙中出错,悬挂匾额后,主事在箭楼下宴请萧显时,萧显忽然发现匾额上“下”字少了一点。此时快马来报,总督已经过石河。萧显一看,回府取笔再登楼补写为时已晚。他急中生智,命人研墨,取过堂倌手中抹布团作一团,饱蘸墨汁,用尽平生之力,朝匾额打去。墨布不偏不倚,正好补了“下”字漏掉的那一点。

现如今,如若仔细留意,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上“下”字那一点,确实有些异样。然而,雄关有了这生动的传说,在冰冷的砖块中,也便植入了鲜活流动的生气,一辈辈一代代地传下去。

山海关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关”,绝非浪得虚名。

从围在腰间遮羞的树叶,到夜晚挡住安歇洞口的石块,人类的文明一步步艰难而又坚定地向前迈进。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原先各诸侯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所修筑的城墙连接起来,便有了万里长城。人类也把保护一家人安全的石块,变成保护一国人安全的砖块。在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内,一件件历史文物,无声地奏响黄钟大吕,震撼着每个靠近它的灵魂。

长城,诞生于公元前七百多年,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长的军事防御建筑工事。从西周诸侯国,到明朝戚继光,前前后后两千多年,它的总长度超过了五千公里。这样庞大的工程,最初的起点,却是由一个叫烽火台的小土堆而来。

古时烽火台夯土而筑。夜间点燃,以火为号,为烽;日间点燃,以烟示警,为燧。出土的汉代竹简记载,烽,间隔四五十里;燧,间隔一二十里。点燃的烽火可在二十四小时内,把警报穿越一千多公里。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美人倒是笑了,西周也灭亡了。当时中国北部生活着诸多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每到枯季,便骑快马入侵北部诸侯国,劫掠财物。诸侯国为保护自己,把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挡住入侵的快马,于是长城的雏形出现了。秦统一后,秦始皇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对付游牧民族的长城进行连接。据史料记载,修筑长城用兵四十万,民工五十万,约占秦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七年后,一条西起陇西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五千公里的长城完工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当时调派了二十万军队驻守长城,驻军被要求一边戍边,一边垦荒耕作,以解决庞大的军需。很多人便在此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婴孩的嬉笑哭闹伴着鸡鸣犬吠和炊烟,给这寒光照铁衣的边塞,带来几许暖色。

山海关的历史情景,山海关的历史简介(3)

万里长城(1907年),赫尔伯托·邦汀摄

到底有多少人戍守过长城,已经无从考据,可一组长城的考察队却在山海关西北方向百里之遥的板厂峪发现一处巨大的明长城砖窑群,共计六十六个砖窑。据测算,一窑产砖五千块左右,修筑一米长城需一窑砖,外加关城和墩台,约需一窑半砖,明长城东段长一千五百公里,以此粗略计算下来,大约需要两百多万窑,一百多亿块砖。

挖土,制坯,烧制,运输,修筑。从一抔土,到一块砖,从一滴草木之人的汗水,到一个王朝家国的安危。看似遥远的距离,在这里又是如此地切近。在山海关罗城城墙上,人们还发现带有文字的长城砖。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很多已是模糊不清,然而仍然能依稀辨别出一些文字。“万历十二年滦州造”。万历十二年,也就是1584年,滦州,今河北唐山滦县。有文字的砖块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其余的只是静静地看着斗转星移的苍穹下,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

考察队还在长城脚下的岩石上看到这样的刻字——湖广人包继怀文楚槐。如果不出所料,这两个人应是背井离乡从故土湖广来戍守长城的兵士。是什么缘故使得他们在这里刻下自己的名字呢?竟然刻得这样深,能让这亿万戍边将士中两个普通的名字,穿透这千百年的风雨侵蚀。

进入山海关总兵府,迎面高悬的匾额上有“望京迎恩”四个字。早已损毁的旧址被厚厚的玻璃封存起来,如今触碰到的只是按原貌重建的总兵府。如果历史也可以重建,不知三百多年前的1644年3月19日,奉旨率军入卫京师的吴三桂,又会作何感想呢?他是否会想到,历史在这一年走进一个拐点,那些看似巧合的偶发的小事,最终改变了他和千万人的命运。那一年,他33岁,他麾下数万关宁铁骑的戍边将士,已经14个月没有领到军饷了。

崇祯皇帝

入卫京师这一道旨意,是崇祯皇帝面对来势汹汹的李自成,犹豫再三后下达的。据史料记载,吴三桂奉旨入卫京师是有条件的,即军饷白银100万两,而崇祯的国库中只有7万两。万般无奈,崇祯只得亲自点名摊派给朝臣,最后仅凑齐20万两。而李自成攻破京城后,拷掠所得7000万两。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拷掠之列。

......事机已失,天命难回,吾君已死,尔父须臾,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

......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这是两封与吴三桂有关的书信节录。前者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写给吴三桂的书信,随同劝降书信而来的还有李自成赠送的四万两白银。后者是吴三桂写给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借兵信。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这天翻地覆的俯仰进退之间,竟婀娜着一位女子的身影,她的名字就是陈圆圆。

山海关的历史情景,山海关的历史简介(4)

陈圆圆,出自《清史图典》

据传,接到父亲劝降信的吴三桂随使者带兵进京投降,行至丰润,路旁忽有一衣衫褴褛乞丐拦马,定睛观看,原是一家仆。

吴三桂问:“老爷呢?”

仆答:“被抓入大牢,严刑拷掠。”

吴又问:“圆圆呢?”

仆答:“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霸占。”

吴三桂听罢大怒,斩*使者,回师夺回山海关。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勃然大怒,带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奔山海关。迫于形势,吴三桂只得向死对头多尔衮借兵。喜出望外而又满腹狐疑的多尔衮在看到吴三桂剃发换服后,同意出兵。1644年四月二十二(农历),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大败,史*载这支从李军侧翼*出的清军,用了四个字“拉然而朽”。

“拉然而朽”!

李自成撤军途中,把吴三桂之父吴襄斩首,回京后吴家三十余口尽皆被*,匆忙在京登基,又匆忙撤出北京。从进京到离京,前后42天。一年后,死于湖北九宫山,时年39岁。而被李自成所逼,吊死于景山之上的崇祯帝,殁时33岁。多尔衮进京后外出狩猎堕马而伤,翌年亡殁,又一年,被顺治帝刨坟掘墓挫骨扬灰逐出皇族,终年38岁。吴三桂,这个清王朝的马前卒,割据一方的平西王,1678年病逝,三年后,其家族老小尽皆被康熙所*。

无论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还是逝者已逝,无言静立的山海关,吴三桂都应是非常熟悉的。一边是陈圆圆的柔情蜜意,一边是与城外李自成军作战的命悬一线。大约只有这箭垛的砖石,能记清他扶在上面的手的温度和震颤。

吴三桂、多尔衮、李自成,乃至于崇祯帝朱由检,在1644年那个血泪汇聚成的旋涡中沉浮,输赢成败仿似早有定数,而机会又是那样不止一次地摆放在每个人面前。

历史的步伐各不相同,可总又那样地相似。“两大之间难为小”,吴三桂选择借兵清廷。而260年后的腐朽昏聩的清朝,原本应该痛下决心自强自立的统治者,面对日俄战争,选择了“局外中立”,把千千万万手无寸铁的百姓置于水火之中。这厚重的长城,这高大的雄关,应记得流离之人无助的号哭。

从1901年到1945年,日本在中国驻军的44年间,名称几经更迭,而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分子依旧言之凿凿。明治时期的西乡隆盛(日本江户时代末期武士、军人、政治家),当时就要问罪于清国:

过去二十年,清国的无礼实在是忍无可忍,但即便如此,日本还是忍耐了......但(日本)国内势力为了镇压这一动向,发生了悲惨的内乱战争。日本人为了避免与邻国的冲突,竟屠*同胞的血肉。然而,即使这样,清国的无礼并没有停止。

即使日本想让朝鲜开放,成为文明国家,但清国却将朝鲜围堵起来作为属国,使之退隐于世界舞台。清国欲使朝鲜无力自主,以继续依附于自己。这种行为无异于残虐的老鸨施以诡计使可怜的少女堕落下去。

邻居在面临灭亡的绝境要奋发进步之时,谁都有加以干涉的权利。日本与清国的冲突,是代表新文明的几个小国与代表旧文明的大国之间的冲突......日本的目的在于让清国警醒......(内村鉴三《日清战争之义》)

山海关的历史情景,山海关的历史简介(5)

西乡隆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时,日本也是高举着冠冕堂皇的“大东亚共荣”旗帜。而紧随其后的普通日本民众,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其背后真实的目的呢?

在日本,有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电影,名叫《天皇皇后和日清战争》。片头出现的是一位在田野中耕作的农民,用羡慕的眼睛看着满载士兵的军列远去。不久他也应征入伍了,村里为他庆祝,登上军列的他看到送行的人群中的奶奶,挥舞着军旗向亲人告别,他唯一的亲人——奶奶,终于看到孙儿——她唯一的亲人——穿着她临别前为他精心缝制的衣服,在军旗下向她告别。一个农民,为了一个被灌输进他观念中的神圣的使命,从农田走向战场,而那战场原本也是一块块农田,农田中也有像他一样的农民,农民中也有像他奶奶一样的亲人。侵华士兵松村益二在1938年写过一篇名为《一等兵战死》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一个叫大山的上等兵在行军中,看到路边的稻田,感慨地说:看到这熟了的稻子,真想收割啊!说完,一颗流弹穿过他的脑袋,他像一捆被割倒的稻子一样摔在地上。”

所谓的文明,难道就是给邪恶披上华丽的外衣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军民伤亡人数3500万,财产损失620亿美元;日本伤亡人数216万,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

高居镇东楼上的脊兽应该见过那一队队穿上军装的日本农民,只是记不清他们有多少能够回到自己曾经耕种过的、隔海相望的稻田中。

东南季风浩浩荡荡地从海面上吹过来。这吹拂过日本稻田的风,越过茫茫的大海,又吹拂着中国山海关下的稻田,吹拂着长城入海的老龙头,吹拂着镇东楼上的这两门重达千斤的铁炮,也吹拂着角山上的孟姜女。无情的铁炮锈迹斑斑,深情的贞女蹙额远眺。

供奉孟姜女的贞女祠,这座已经有1500年历史的庙宇的大门上有这样一副楹联,上联写: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据说这副楹联有20多种读法。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一辈辈善良的人把自己善良的秉性缝补在一个杞梁女的衣袂上,在历史的回廊中翩然而舞。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传说,2000年一路丰满走来。在孟姜女这样一个弱女子身上,承载着多少平头百姓思念的泪水。孟姜女原应该在千里之外的一个村落,在自家的小院里,夕阳下在灶下点燃炊烟,等丈夫回家,在柴扉前翘首,盼儿女归来。

山海关的历史情景,山海关的历史简介(6)

康熙

长城是用来保护国家子民的,而每次长城被击破,却大多是因为内部的腐朽。从战国到明朝,几乎未曾间断对长城的修筑。1691年,驻守古北口的总兵向朝廷建议,为防止在雅克萨大败的沙俄卷土重来,拨款修筑长城。时年37岁的康熙帝认为:扫平边患意在守国,但守国之道不在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应该说康熙皇帝确实是一个富于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只是他没有预见到百年之后,大清王朝会败落于内部的腐朽。个人的雄才伟略没有敌过亿万年进化所遗留下来的人性的弱点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贞女祠院内粗大的树身上,系满了红艳艳的祈福带。在历史潮流的回环往复中,希望顽强地存活下来。这艳艳的红,和城墙厚重的青比对着,和铁炮暗褐色的锈迹比对着。不知秦皇求仙处始皇那高大的塑像在滚滚的海潮声中,可否能听到一个命贱如草的弱女子的心声。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心里默念这语句的时候,“拉然而朽”四个字又蹿蹦出来,撞得心口隐隐作痛。

沿着马道缓缓而下,高大的箭楼向我挥手惜别,每每回首,箭窗上傻呆呆的鹰眼都直愣愣地看着我,似乎等着我的回答,等着所有人的回答。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