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甲方乙方》(1997)
投资300万元左右、拍摄周期40多天的《甲方乙方》,最终成功创造了两个“内地第一”: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拍摄的电影;第一部导演不拿固定片酬,而是从票房利润中分成的电影。
3600万票房,冯小刚一个人分走117万,在当时几乎不可想象。
1998年、1999年,冯小刚又拍出《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两部贺岁喜剧,开启了和华谊的兄弟情。
连续三年,票房都超过了3000万,贺岁档教父的宝座,此后十多年间无人敢抢。
电影《没完没了》(2000)
冯小刚的黄金时代,终于到来。他在歌里给自己填词:
“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
在中国著名导演之列里,冯小刚一直是独树一帜的那一个。
他出身草根,没有光鲜的学历、家庭背景和人脉资源,也非科班。而同时代的其他大导演,要么是干部子弟,要么正经学过电影,要么家里有行业前辈。对比起来,冯小刚几乎是毫无竞争优势。
也正因此,哪怕他获奖无数、票房逆天,和陈凯歌、张艺谋并列被誉为国产电影的“三驾马车”,也始终不够资格跻身第五代导演序列。
在那个年代,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存在明目张胆的鄙视链,冯小刚顶着“只会拍商业片”的名头承受了无数冷嘲热讽。
起初,他拧巴了一阵子,后来想清楚且尝到了甜头,就不再刻意去追求所谓高雅、深刻的文学性。
电影《甲方乙方》(1997)
他公开宣导,喜剧不是阳春白雪,而是老百姓的表达工具,因此要让大家乐意听、听得懂。
把观众都哄高兴了,再掺杂着讨论普罗大众最关心的话题。
实际上,善于讨好和迎合,一直是冯小刚性格中的鲜明特点。他不符合刻板印象里对艺术家“孤傲清高”“曲高和寡”的想象,更像是一个精明、世俗的生意人。“一直下来都是满处找钱”,到处巴结投资方、求人拍电影。
这种近乎卑微的低姿态,冯小刚从不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