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但是家长们仍然在比拼孩子,人生的"起跑线"这个概念也从未被真的放弃,只不过从以前简单地比拼家庭经济、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变成了比拼人生格局、视野开阔程度等等"高大上"的项目。
聪明的家长已经开始暗暗较劲了,从孩子的幼儿启蒙时期开始,一般的家长还在想着"孩子小,正是天真可爱的时候",然而聪明的家长却已经给自家娃严抓性格教育了。
读不懂自己的孩子,因为你在育儿雷区里徘徊
有很多家长觉得自家孩子越来越难懂,其实就是因为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忽略了"起跑线",没有给孩子进行过人生格局的培养,任由孩子面对生活中的信息量自由成长,同时又因为孩子小,所以总是"不和孩子计较",在潜移默化中把孩子的性格培育得越来越差。
家中孩子还小的家长一定要格外注意了,别再做"迷迷糊糊"的家长,从小就给自家孩子做好性格培养,让娃赢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即使是内向的孩子,也能培养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魅力,成为一个见人爱的孩子。
正确引导孩子走向优秀的4大法则
1. 不要随意给人下定义
在引导幼儿进行早期的教育时,我们通常是会给孩子教授简单的词语,并且让孩子试着使用这些词语。
最常见的情况,就比如让孩子学习叫"爸爸""妈妈",随着年龄的提高,开始学习使用"可爱""笨""漂亮""丑"这样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词语。
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中,家长应当早早察觉让孩子恰当地使用这种"评判类"词语,最好的办法是对物品或者图画书中的人物使用,在尝试对着真实的人使用时,也不要在词语上附加多余的情感因素。
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有很多人习惯对一个陌生的人先入为主地下结论,并且对这个结论附加很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情感,也就导致很多人会有"我一看到他就觉得讨厌"的行为。
这个刻板印象很难改变,但是这种随意评价他人的行为,是很没礼貌的,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和负面评价。
另外,如果因为第一印象而影响了对待陌生人的方式,人们也很容易因此错过机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生活态度。
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不要混淆"概括能力"与"擅自下定义"的概念,不要引导孩子去评价别人。
有很多家长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自身就很喜欢评价别人,在自己孩子的幼儿教育时,会指着某个人给孩子做示范"你看那个人,这就叫笨",后果可想而知。
2. 避免潜移默化地"带坏"孩子
我们中国式家长最大的毛病,就是平时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胡闹表现出无奈,而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强硬地去尝试,失败了也不认错。
这样给孩子造成对于生活的整体印象是:
生活中的琐事爸妈拿我没办法,而遇到了困难我只要甩锅给爸妈就好,他们就算做不出来乱撒气,最后也会想办法解决,我不需要担心,我只需要进行胡闹就行了。
现代育儿理念中一再强调家长对于自家孩子的榜样作用,正是希望家长们能够挖掘自身,客观地评价自身。
我们大多人性格中有一个共性的坏习惯,就是会对他人采取"双标"的看待方式,严格挑剔他人,但是自己有一堆小毛病也没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这样生活也无可厚非,但是有了孩子之后,就不能再这么随心所欲。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落在孩子眼中,而孩子也懂得好坏,家长的优缺点也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再想要"双标"地对待孩子,家长自然失去了自己的高大形象和权威性。
丧失了榜样力量的家长,自然说出的话语也就大大降低了说服力。
3. 尊重一切,包括自己,懂得自由是有限的
当代社会有一个很常用的词汇,叫做"友善度",原本是从某软件而来,用以形容一个人在网络社交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是否态度和善。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参考这个"友善度"的评判标准。
我们很多家长在自己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就不够友善,常常使用一些挖苦、嘲讽、怒骂等等方式进行语言攻击。
同时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受到攻击就反击,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反应。
那么孩子在面对家长的语言攻击时,内心受到伤害,进而对家长进行反击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想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所有的人,家长自己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孩子。
在法律的概念上,我们其实对自己自身并不拥有完全的自由权力,不能任意处置自身的尊严、生命,否则就会形成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也就是说,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将孩子视为可以随意处置其尊严的人,不能随意践踏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任意地使用语言攻击并且让孩子单方面承受痛苦,这是对他们自由权利的剥夺。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那么长大后也必然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受人欢迎。
4. 学会应对所属关系给感情带来的好坏之处
对于所属关系,家长更要慎重对待。绝大多数人从小就会对"我的"这个概念非常地看重,这种所有权的存在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
很多家长往往发愁,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懂得和人分享,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自私。
因而会刻意地要求孩子分享出自己的食物、玩具等等,在这种命令式分享的过程中,完全是与孩子的意愿相抗衡,在孩子明确不愿意的情况下,家长却往往认为这是个好的教育机会,要抓住机会让强行让孩子"分享快乐"。
在这种教育方式中长大的孩子,不仅不能够愉快地看待所属关系,反而更加紧张自己的一切所有物。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孩子对于自己的东西变得更加吝啬,如果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朋友,就一定期望对方给予最好的回应,否则就会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中,也会怀疑这份友情的真假,从而对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障碍。
还有不少人在成年之后,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产生了极强的"占有欲",如果自己的朋友交了新朋友,就会心存不满,更严重的甚至会在背地里抹黑那些新朋友。
最终这些负面行为会让人的心理阴暗面扩大,演变成为心理疾病。
只知道瘫在床上玩手机的家长,教不出优秀的好孩子
如果想要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作为家长,看待人生的格局一定要拔高,家长的眼界就限制了孩子的格局。
有不少孩子经历了糟糕的家庭教育之后,在后期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和勤奋的学习,开拓了视野,回看人生却觉得浪费了很多年轻时期的大好年华,再想要下苦学习时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都不如从前。
而他们再次审视自己的父母时,也就觉得"没必要",交流、沟通这些都变成了一种因为血缘亲情而产生的宽容。
亲子两代人没有做到真正地、交心的交流,成为了一种遗憾。
孩子们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成长的路上必然吃了很多苦,从小就对家长有抵触情绪的话,更别提成为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