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由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在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国家公园进行了猫科动物专项调查研究,由于他们的辛苦付出,许多雪豹在野外的真实生活状态,也得以被世人所知。
近日,团队公布一段影像,是架设在一处岩石洞中的红外相机,首次拍下了野生雪豹白天睡觉的珍贵画面。在调查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处岩石洞,上面有雪豹的活动痕迹,于是费了一番力气,艰苦攀爬上去安装了红外相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大概12点左右,一只雪豹回到了岩洞中,稍加整理之后就开始了“午睡”,直到5个多小时之后,太阳快落山时才起来活动。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猫科动物都是昼伏夜出的,雪豹也不例外,也是一种曙暮性的猫科动物。“曙暮”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晨昏”的意思,雪豹具有夜行性,一天之中在早晨和黄昏时期是最活跃的。
捕食者的作息时间,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主要猎物的影响,比如同样是花豹,生活在非洲稀树草原上的群体,不分昼夜捕食,而生活在马来雨林的花豹,则主要在白天活动。
雪豹的主要猎物是岩羊、盘羊等有蹄类动物,它们的行为节律就是以晨昏活动为主,2个采食高峰期分别是:清晨和黄昏。
裸岩地带是雪豹的主场雪豹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林线以上,所以可想而知,这些地带是没有多少树木的。由于长久的繁衍和生存,大多数动物都会对其所在的环境表现出适应性,并且在漫长的物种演化过程中逐渐产生一些适应性改变。
比如早先青藏高原是没有藏獒的,随着早期移民的到来,也带来了一些狗。这些狗后来渐渐演化形成了藏獒,身体变得庞大、毛发变得旺盛,就是针对高寒地区所做出的适应性改变。
雪豹长久以来以高山裸岩地带为主场,身上的毛色在这类地形下,就是极佳的伪装。
为了适应在高山裸岩地带上生存,除了毛发颜色之外,雪豹的鼻腔也变得比低海拔猫科动物更大,粗长且毛发蓬松的尾巴,有助于在岩石地带上行动保持平衡,同时在休息的时候,还可将尾巴置于口鼻处,保护裸露的皮肤。
在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下,人们多次拍到了金钱豹与雪豹先后出现在同一地点下,为此有些人表示出了担忧,认为金钱豹的出现会对雪豹影响较大。实际上我不认为暂时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裸岩地带才是雪豹的主场,而金钱豹在这类地形下生存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