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出现过非常多的乱世。比如楚汉相争、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不过,要说最出名,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显然没有一个乱世能超过三国。
有人可能会说,三国时期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一部对三国进行了虚构加工的《三国演义》,后世又出现了很多以三国为题材的戏曲、电影、游戏等等。因为小说、戏曲、电影、游戏的广泛推广,因此三国时期才变得非常有名。
(游戏中的三国人物)
不过,这个说法有些本末倒置了,正是因为三国非常出名,为人所津津乐道,小说、戏曲这些文艺作品才去表现它。而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表现它的文艺作品就比较少。
那么,为什么三国那么有名?为什么人们那么爱说三国的话题呢?
很多人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文才武将都有极高的水平。这个话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三国时期出现的人才确实非常多。君王层面上,曹操、刘备、孙权的成功都让人敬佩,并且他们几乎很少有乱政行为,以及比较负面的东西。文臣方面,无论是诸葛亮、郭嘉,还是司马懿等人,他们的心理学都足够扎实,计谋策略都能在古代兵法中找到佐证。武将方面,作战场面也很阔大,战争的含金量也比较高。总之,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场,但是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确实能够在里面看到足够的人类智慧的精华。
不过,之所以我们产生这样的认识,很可能是《三国演义》给予了我们先入为主的印象。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先看《三国演义》,再看《三国志》《魏略》《华阳国志》《晋书》等这样的正史。我们在看正史的时候,自觉不自觉的,《三国演义》以及相关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会影响我们对正史中实际人物的判断。
同时,无论是文韬武略,其实不同的朝代,我们是没办法对比的。我们不能说关羽的武功就比李存孝的高,也不能说周瑜指挥作战的水平,就比李存勖高。因为不在同一个时代,根本就没办法对比。所以,从人才的能力来说明三国为什么比其它乱世更出名,显然是不够有说服力的。
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被大家广泛谈论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国虽然是一个乱世,但是这是一个讲“道义”的时代。而且,当时的人都拥护这种“道义”,“道义”所产生的强大的正能量,贯穿在三国时期始终。
怎么来理解这个话呢?
比如说,曹操在当时有一个被大家所诟病的东西,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骂他,说他“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他的政敌都拿这个来攻击他。刘备、孙权也以这个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以及曹操的虚伪性。
而曹操自己也很不服,他也多次讲这件事。他还专门写了一个《让县自明本志令》来为自己辩解。他说,并不是我一定要霸着丞相之位不让出来。如果没有我当丞相,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霸,国家还不知道要乱成什么样子。除了写这样的文章,他还在《短歌行》中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其实,如果在其它乱世,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如果哪个军阀的实力足够强大以后,他必然会推翻自己的主人,自己做大当皇帝。而且所用的手段都非常残忍,都是赤裸裸的*戮。为什么曹操不这样,三国不这样,就是因为那时候虽然是乱世,可是“道义”还存在。
再比如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已经实际上掌控了整个蜀国的军政大权。而且满朝文武,包括军队之中,都是诸葛亮的人。如果诸葛亮想要取代刘禅,自己当皇帝,估计反对的人也不会很多。但是诸葛亮并不这样做。为了避免别人说他是权臣,避免别人评价他独断专行,当李严谎称粮草押运无法到位的时候,虽然诸葛亮明知李严说的是假话,他依然撤兵了。也就是说,宁愿北伐不成功,也不能闹不团结。诸葛亮追求的是什么,就是“道义”。
三国时期,最不讲“道义”的人,前期恐怕就是董卓,后期就是司马家族。董卓不讲“道义”,因此天下对他群起而攻之。司马家族不讲“道义”,但是他们也没有贸然地夺位,而是经营了三代才获得皇位。由此可见,“道义”对他们依然是有约束力的。
正因为三国时期有“道义”这样的正能量,因此才被后世广泛关注,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表现,而三国也变得越来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