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封神》的网友们自发当“自来水”,线上线下不遗余力地为电影做宣传;而一些网友更是拿出实际行动,进电影院二刷三刷来支持电影。
大家普遍认为,《封神》虽然对原著做了较大的改编,但相比小说,电影的故事自成一体,讲得既生动又严谨。
一、《封神》电影相比原著,改编极富创意。《封神》改编自我们熟悉的明代许仲琳所著章回体小说《封神演义》,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又参考了更早的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因此,电影和小说比较,还是有很多不同,总结出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质子旅”的概念,重塑武王姬发形象。
原著的文王姬昌和武王姬发,都是按照传统文化中“仁义之君”的形象来塑造的。与《三国演义》的刘备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宅心仁厚,但作战能力不高的明君。
其实质子制度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质子”指从地方派往中央,或从一个国家派往另一个国家做人质的人,通常是王子或诸侯之子,像燕国的太子丹、秦国的庄襄王和昭襄王都曾做过质子。
电影中商王帝乙以强权统领四路大诸侯和八百镇小诸侯,这些诸侯都送一子到朝歌为质。帝乙的小儿子殷寿(即后来的纣王)将这些质子集中起来加以训练,成了一支生力军“质子旅”。
这些年轻的质子也都认殷寿为义父,在他的手下心甘情愿为他打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