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
也许是得到了之前不认真学习,到头来都要痛苦地临时抱佛脚的教训,小柴昌俊这次终于开窍,认真对待。
1955年,小柴昌俊仅仅用了一年零八个月,就拿到了罗切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毕业之后,小柴昌俊去到了芝加哥大学,在著名物理学家马歇尔·肖恩手下工作。后来小柴昌俊还成为了宇宙射线国际合作的负责人。眼看着小柴昌俊在美国混的风生水起,然而,在1958年,他就选择了回国,因为他感觉用英文跟这边的科学家交流起来很费劲。回国后,小柴昌俊就一直在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任副教授,毕生致力于寻找中微子。
中微子,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质量非常轻,不带电,以接近光速运动,可自由穿过地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
1978年,小柴昌俊向政府提议建造大型中微子探测器——神冈探测器。
小柴昌俊亲自带领着工作人员历时5年,终于在在一座深一千米的废旧砷矿井建成了这个巨型圆桶,并立即投入使用。“神器”是有了,但是等待此“神器”发挥“神功”,却是令人焦虑的。几年过去了,这个耗费巨资建成的“神器”依然毫无动静。而小柴昌俊也已经60岁,他看着离退休日期越来越近的自己,慢慢开始失落。他深知这是一个诺奖级别的成果,如果在他退休后,这个检测器检测到了中微子,诺奖也不会颁给他。
有时候就是这样,你等到死上帝眼都不会眨一下。当你开始失望了,幸运就会悄悄来临。就在小柴昌俊退休前一个月的某天下午,神冈探测器突然“雷声大作”。距离地球16万光年的超新星大爆发释放出大量中微子。估计有1亿亿个中微子穿过了神冈探测器,而真正被神器“捕获”到的中微子仅有11个。
但是,这11个中微子就足以让小柴昌俊乃至全世界沸腾了。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探测到来自太阳系之外的中微子,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准确记录了中微子发生的时刻、运动方向和能量分布。
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成果绝对是诺贝尔级别的,小柴昌俊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从1987年观测到中微子开始,每年诺奖发表前,小柴昌俊都会穿着礼服坐在家里,和媒体们一起等着好消息。然而十几年过去,都是在看别人领奖。直到2002年10月8日,像往常一样,小柴昌俊正在家里跟一些熟悉的记者闲聊。傍晚的时候,家里电话铃声突然响起。76岁的小柴昌俊终于等来了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长的电话。
“祝贺您!由于您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我们决定授予您诺贝尔奖。”
在场的三十多位记者瞬间爆发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