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美国著名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曾写过一本名为《自控力》的书,这本书以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科学》为基础,融汇了心理学、经济学、神经学和医学等领域与“自控”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清晰简明的框架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自控力,如何通过改变旧习惯来提升自控力,从而改变我们的人生。
什么是自控力何为自控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和冲动,管理自己的意志力,驾驭“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这三种力量。
自控力源自人脑的进化,它不但将我们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同时也区分了不同的人生。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注意力的人,往往会生活的更快乐、更健康,也更幸福。尤其是当面对压力、逆境、人生的种种艰难困苦时,自控力强的人往往会更顽强、更豁达,更不容易被打败。
通过训练提升自控力和意志力进而改写人生,这其实并非现代才有的新鲜事。早在一千年以前,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就用他精彩豁达的一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拥有高度自控力的人生是有多厉害!
我就是你们的苏轼。
才华,自控力的另一种说法苏轼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美食家、生活家、建筑家、治水大师、酿酒师……他如此多才多艺,生活得多姿多彩,一生之中在无数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仿佛活了别人好几辈子。人人都觉得苏轼是一个天才,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然而,当你看过苏轼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你就不得不佩服他超强的自控力了!
古人小时候读书都要求背诵,然而,背诵记忆却是一件艰难且费力的事。如何背诵下来并过目不忘?苏轼来的方法是“抄写”。将一本书逐字逐句的抄写下来,边抄边背,无论多长。虽然苏轼小时候也和大多数小朋友一样贪玩,但在读书这件事上,却体现出了超强的自控力。
关于抄书,还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苏轼被贬至黄州后,有一天,他的朋友朱载来拜访,等了一个时辰才见到苏轼。苏轼向朱载道歉,说自己在做功课无法出来,很是失敬。朱载于是问苏轼做什么功课,苏轼回答说在抄汉书。朱载大为惊讶,他认为,以苏轼现在的才华,必定过目不忘,怎么会亲自抄书呢?苏轼的回答却更令人跌掉眼镜,他说,他抄《汉书》已经是第三遍了!不仅抄,还边抄边背。随口念一个字,他便能应声背诵下后面的文字,没有一字之差。
若不是有着严格的自律和超强的意志力,怎能将一部有着七十五万字的《汉书》抄上三遍呢!当我们羡慕苏轼的才华横溢时,也许,苏轼会微微一笑对我们说,自控力,才是我最大的才华。
自控力和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而且方法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苏轼是如何训练自控力。也许看完之后你就会发现,哦,真的没有那么难耶!
苏轼的自控力训练方法一:冥想和呼吸自控力与人类大脑的进化密不可分。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协同合作……因此人类也越来越需要自控力来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同时科学研究也进一步表明,通过训练大脑,增加大脑前额皮质的灰质,就可以增强自控力。这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然而实践起来方法却非常简单,比如冥想和呼吸。
我们的苏东坡先生,就是一位冥想大师。
《养生诀》中记述了苏东坡的瑜伽冥想养生口诀:“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他在给朋友张方平的信中还详细讲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天刚亮的时候就披衣起身,面朝东或南盘腿而坐,叩齿三十六下,然后进行冥想,想象五脏六腑的内在,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而心为红色的火,光明洞澈。接下来进行呼吸练习,吐故纳新,等腹中吸满,再徐徐吐出,如此反复。至津液满口时低头咽下,再以气送入丹田。最后还要进行按摩。
现代科学证明,无论是冥想还是呼吸,都能够起到锻炼到自我意识和自控力的作用。这种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的反复训练,能够开启大脑额皮质的高速模式,让大脑中处理压力和冲动的区域更为稳定。
苏轼在冥想修炼时的呼吸控制可谓做到了极致,甚至总结出了吸、停、呼比例1:2:2的模式,以脉搏跳动五次算一个呼吸周期,曾经“闭一百二十次而开,盖已闭得二十余息也”。
他曾经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要想克服愤怒、忧愁、压抑等情绪,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一切都始于内心的自律。正因如此,苏轼才能够在多次被贬之后,仍然能够迅速调整好心态,保持豁达开阔的心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自控力训练方法二:睡觉
睡出意志力这件事,也是经过科学证明真实有效的!
长期的睡眠不足容易让人感到压力,会导致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控制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些影响?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和大脑吸收葡萄糖,而葡萄糖是能量的来源,大脑的前额皮质同样需要能量,一旦能量短缺就会失去对大脑其他区域的控制。睡眠短缺对大脑的影响就和醉酒一样,这也是为什么缺乏睡眠会导致自控力下降。
想要获得更强的意志力,就要多睡觉。苏轼有多喜欢睡觉?他这一生不但写过许许多多睡诗,甚至曾因为嗜睡而躲过了*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