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漫谈1
孩子不说话,怎么办
有家长说,孩子不爱说话,担心会有什么问题;或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说话,你说他什么当是耳边风,根本不听,更有甚者一说话就会动怒发脾气。。。。。。
其实,这些都是沟通的问题。
在家庭中,如果沟通出现了问题,家庭成员的精神成长就会受到影响。
如果我们想解决孩子不能沟通或不愿意沟通的问题,那就要研究一下我们家庭的沟通模式,找出问题所在,才能有目的去纠正,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空间。
一般说,沟通的要素有三个:问题、自己、他人。
实际上,还有一个态度,这是沟通的关键。
有些心理学者把三要素描述成自己-他人-情境,这个情境就包含了事件和态度两个因素。说法有不同,实际上都表达了同一个道理。
只有把沟通的这些要素都处理好,才是有效的沟通,也就是能说话、好说话、会说话。
我们这里重点说说态度。
开头说的,孩子不爱说话、不会说话、不愿意说话,其实就是个态度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可以轻视,因为久而久之,就会固化为沟通的模式、进一步形成某种性格。我想,家长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无法沟通的人吧?
要想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就必须关注家庭的沟通模式,家庭成员在沟通中的态度。持有不同的态度,家庭成员就会形成特定的沟通模式,在沟通中有不同的表现。家长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这些表现,看到家庭和孩子的沟通模式,进一步去纠正优化。
家庭治疗的重要创始人维吉尼亚·萨提亚从个体的沟通习惯出发,归纳出5种沟通模式: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
萨提亚描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人群中,无论人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何,总有:
50%的人回答“是”(讨好型);
30%的人回答“不是”(指责型);
15%的人既不回答“是”,也不回答“不是”,也不会给出他们真实感受的任何线索(超理智型);
还有0.5%的人会表现得若无其事、毫无知觉(打岔型);
最后只有4.5%的人是真实的,他们是一致型。
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事件和态度)三者才得统一,三要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
现在回归到孩子不说话这个现实问题,怎么去应对,家长们有自己的想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