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他“呆一次”:培养孩子的边界感
同事老蔡的孩子小时候一直由老人照顾。
老人教育孩子无微不至,连画个画、写个字都陪在身边。
孩子画多长时间,写多长时间,老人就在旁边呆多长时间,还不停地“指导”。
老人的“指导”,一开始效果挺不错。
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很用心,作业也经常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比如画的画会比其他孩子内容更丰富一些,写的字也更规整一些。
但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二年级,老人“指导”不了了,孩子的学习劲头明显降了下来。
从此,孩子写作业各种磨蹭,被老师表扬得越来越少了,学习问题却越来越多。
老蔡夫妻俩甚是苦恼。
后来,他们俩和别的家长交流孩子教育问题时,才意识到问题出在“陪伴”上。
小时候老人对孩子这种看似“形影不离”的关心,却带来了一种严重的负面结果:
孩子缺乏个人事情的边界感。
本来属于孩子自己需要上心的事情,都成了别人的事情。
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感,往往都是来自于父母或长辈的过多“陪伴”。
孩子的边界感,不会自动形成的,需要家长去刻意帮助孩子去构建。
如果孩子做什么事,家长总是在旁边帮忙,那孩子就永远无法构建自己事情的边界感。
缺乏自己事情边界感的孩子,在面对学习时,他们心里会认为,自己写作业是给父母写的,父母不参与,他们就没有主动意识。
所以对于孩子自己的事,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家长一定要逐步放手,创造一个单独的空间留给孩子去完成。
通过这种小的细节,帮助孩子构建属于自己的边界感。
罚他“教一次”: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我上幼儿园的女儿,原来对于英语学习并没有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一天晚上吃完饭,我特地把电视调到了英语频道,然后跟她说:
“爸爸也想学学英语,这样才能看得懂这个电视节目,你能不能当我的老师教教我呢?”
一开始她还不情愿,说自己也刚开始学,直到我表示只要每次学完英语回来后,把课堂上学的教我就行,她才勉强答应。
之前女儿学英语只是按部就班,送她去就上,放学回来很少听到她说关于英语课堂的事。
但是那天晚上,她不仅教了我上课学的单词,还说了很多英语课堂上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很明显,她对英语开始产生了兴趣。
这种学习方法,有一个专业名称——费曼学习法。
把自己学过的内容,通过复述的方式再说一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马斯洛说过,荣誉感与成就感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
孩子在大人面前感受到被需要,就是一种极大的成就感,这是孩子做事情重要的动力源泉。
家长不要太聪明,偶尔装傻充愣,给孩子在你面前展现自己的机会,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寻找成就感。
这不仅能够拉近家长与孩子心灵的距离,还能提高孩子去探寻新事物的主动性。
罚他“看一次”:培养孩子的平常心
老李放学后,经常会临时把孩子接到单位一段时间,等他老婆下班后再顺道带走。
这孩子在我们同事心目中,一直是一个情绪特别稳定的孩子,尤其是面对自己犯的一些小错误、小意外,冷静的像个大人。
不像有些孩子,打碎个盘子、弄洒个汤汁,家长还没有责怪,自己先“哇”地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