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时间是最好的积淀者,它总能将历史带进现实,将古老的文化保存下来并加以传承。
在贵安新区马场镇新寨村流传着这样一种古老又神秘的苗族舞蹈——棍术。一根木棍,一把弓箭,一次进攻,一个转身,简单而略显粗糙的“武器”,娴熟而精湛的动作,表演者有力地演绎着苗族古老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表演棍术的汉子们。
从抵御外敌防身 演变为舞蹈表演说起棍术,不少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类似于武术一样的功夫。不过在新寨村村民眼里,棍术只是村里的一种传统舞蹈表演。
去新寨村的路并不好找,记者一行驱车前往途中,导航在花安高速旁断了,几经周折才找到一条正在修建的道路进村。
当天正好是赶场天,赶场的人、车辆来来往往,村民们相互寒喧,整个村庄显得异常热闹。
“这个要等王少荣老人回来才说得清楚,我们只是见过,不了解。”问及村中棍术的来历,村民们大多都表示不太清楚。村民口中的王少荣是如今村里为数不多还会棍术表演的村民之一,当天他和其他表演者也都去赶场了
“传说棍术最早是苗族先祖们用来抵御敌人入侵,用来防身的一种武术,道具全都是木制的,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舞蹈表演。”在等待王少荣老人的过程中,新寨村村委会干部刘正东向记者介绍道。
刘正东如今也是贵安新区苗学会会员。
刘正东告诉记者,他从村里一位90多岁的老人刘子新那里得知一些关于棍术舞蹈的来历:相传棍术最早是由张金师和李大将传下来的,古时候打仗没有刀、枪等兵器,苗族先祖们要抵御敌人的来犯,保卫自己的家园,只能从山中砍来木材做武器进行防身,因此,木棍就成了苗族先祖们保护自己的唯一武器,这套棍术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后来不打仗了,棍术也就慢慢转变成为了当地流传至今的一种苗族传统舞蹈表演了。
至于棍术传了多少代人,村里没人能说清楚,只知道轮到王少荣他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至于更早的关于棍术的情况,村民就都不知道了。
据了解,新寨村90%以上的村民都是苗族,这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也是一个杂姓村,主要大姓有陈、刘、王、李、鲁五姓,而棍术就是由这五姓传承下来的。
目前,棍术在整个贵安新区就只有新寨村有,以前凯掌村也有,如今已失传。
村民分析猜测老人所说的张金师有可能是张三丰,但李大将是谁,就没人知道了。
“武器”皆为木制 表演原始而神秘在等待的过程中,棍术表演者陆续回来,他们拿着各自的“武器”聚拢在一起,相互打着招呼更换着衣服,于是一场小范围的表演就开始了。
虽称为棍术,但木棍也只是棍术表演其中的“武器”之一。表演者们所持的“武器”各不相同,形状各异,非常独特。除了简单的木棍之外,还有耙棍、猫叉、箭以及枪。
王少荣告诉记者,这些“武器”都是选用硬质木材制作而成,长度约4尺5,是最适合防身的长度,而且使起来刚刚好,而这些“武器”如今都成了表演者手中的道具。
在这些“武器”中,木棍是最原始最早的武器,枪以前是没有的,是在清朝时才加进去的。而猫叉的形状很特别,上面是铁锻制而成的,像一个拉变了型的英文字母“E”,又像是苗族女子头上的银饰形状,相传是为了寨子里的一位苗王而设计的,下面接在一根木棒上,这是棍术里最厉害的“武器”了。
王少荣告诉记者,这些“武器”也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其中最老的一把猫叉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直到去年才打制新的。
“哈”“嘿”,没有原始音乐、没有专门的表演场地,随便拣一处平地,经过简单的准备,大家就表演上了,二人一组,各种“武器”相继亮相。
先上场的是弓箭,王少荣说这叫先发制人。接下来就是猫叉、耙棍、木棍和枪,不同的“武器”,动作、招式各不相同,进可攻退可守,每一个转身、一次抵挡,娴熟而又充满神秘感,表演者神情庄重,好像“战争”一触即发,瞬间将人带入远古时期,苗族先祖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奋不顾身的战斗现场。
棍术的动作招式特别复杂,其中有很多种套路,分别有单独棍术、猫猫洗脸棍术、抬棍术、打四门棍术、猫叉棍术、枪术、箭术等10多个动作。整套棍术打下来,估计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后来经过不断精简改良后的版本,主要是用来表演,强身健体,表演时需要二人一起,所以表演者一般是双数。
“我学了大半辈子,也没完全参透这里面的精髓。”村民鲁朝华说,因为这套棍术在新寨村只有陈、王、刘、李、鲁五姓人才会打,所以小的时候他们都是各自跟着自己的父亲以及爷爷学的。虽然打了几十年,整套动作都会,每个人都会使各种“武器”,但要真正领略其中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很难。
尽管如此,在他们表演的一招一式,一进一退之间,在打斗过程中,“武器”碰撞发出来的声音,与表演者的叫喊声以及呼吸声连在一起,浑然一体,让观看者入迷,就连过往的车辆、行人都停了下来,驻足观看。
担心失传 组织年轻人学习王少荣老人告诉记者,这套棍术在老一辈看来是非常神秘而严格的。苗家有规定,男子成家前只能学一些皮毛动作,直到成家后,父辈们才会将全套相教。虽几岁就跟着父辈练习但自己也是20多岁才真正开始学,到如今已打了近40年。
现在村里会棍术的人并不多,仅12人,其中年纪最大的刘任林今年已67岁,年纪最小的近40岁。
“现在大家都不学这个了,我们也只有表演的时候才耍两下。”说起棍术表演,刘任林老人有些无奈。
老人说以前娱乐的方式少,这种古老的表演在周边村寨都很受欢迎,每年正月跳花节、四月八等苗族重要节日才会进行表演。现在新区有活动或者其它村寨邀请时,他们才会组织出去表演,平时就在家种种地,过着闲适的生活,表演的机会并不多,知道棍术表演的人也不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上班,玩电脑手机,娱乐的方式多了,没有人愿意学习棍术,自己的孩子更不愿学,想要找到继承人不容易,如今他们成了村里最后一批棍术表演者。
“我们打算在农历新年组织村里的年轻人集体学习一下,不能让祖辈传下来的苗族传统文化就此消失。”刘正东说,考虑到平时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上班,他们打算在春节期间,大家都回家的时候,组织一批村里的年轻人学习棍术表演,希望将这种苗族原始的、传统的棍术表演传承下去,将苗族的文化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文化,了解贵安新区的文化。(文/曾瑶 图/刘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