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火》创造了几个奇迹:
第一,整部影片仅花费了区区250万港币;
第二,电影一共只拍摄了18天;
第三,所有演员都是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开始拍摄的。
而黄秋生、吴镇宇、任达华都奉献了堪称大师级的表演;
第四,拍出了影史上教科书般的“荃湾商场枪战”桥段。
不过,我们似乎看到了杜琪峰的一点变化,
《枪火》中的五个保镖居然都没有死,
而在《暗战》中,
即使刘德华饰演的晚期癌症患者大口吐血,杜琪峰也最终没有让他死在观众面前。
我认为这不是杜琪峰电影哲学的变化,
而是在当时那个艰难的处境下,他对市场和观众的无奈妥协。
那么,什么是杜琪峰的电影哲学?或者说他的人生哲学呢?
《暗花》中,梁朝伟和刘青云“分合体”背后的“势能”,
那个给观众以沉重压迫感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宿命”!
其实,片中的刘青云已经一语道破:
“我和你就好像是个弹球,弹到哪里,几时停,都不是自己决定的。”
然而,杜琪峰虽然是一个宿命论者,却绝不是一个消极的宿命论者。
在《真心英雄》中,后来刘青云饰演的阿秋也找到了泰国大师,
看到他的脚伤,阿秋便猜出是Jack*。
他一边强忍着笑,一边同样拿枪指向大师,让他预测自己是否会开枪。
大师这次回答:
“会的!”
“砰!”阿秋随即开枪,打穿了大师的左脚。
Jack和阿秋都用暴力戏谑了命运,这首先是对宿命的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