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新教堂和皇家宫殿
◆ 试图挑起各种可能引起战争的国际因素
德国将军埃里希·鲁登道夫说:“这场战争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原因,是这个民族生活的方式和他们利用所有力所能及的资源去训练加强军队,要分辨出军队和百姓之间的区别是不可能的,军队和人民已经融为了一体。整个世界已经靠最直白的文字目睹了这些国家战争的发生,世界上的各大军事政权都在这集中力量中面面相觑。”
◆ 鲁登道夫将军为德国战败谴责政府
回顾德国历史,这位指挥官直接表示,位于柏林的政府应该为这次战争的失败负绝大部分责任:在最需要齐心协力抗战的时候,政府却让人们漠视军队关于在民宿中休息的强烈需求。他谴责德国政府首脑无法做到“把战争和胜利的*附加在整个民族身上并且使他们无条件听从命令”,无法完成“伟大民主的协约国”的成就。
◆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加入谴责行列
对于这次战争的失败,前政府官员领袖是这样解释的:“德国现在已经人心散漫,这次的失败便是这个影响的后果。”饱受被迫停战时期摧残的提尔皮茨前海军司令,用一个精妙的比喻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德国现在的处境跟路德宗教改革时期的一样,它是一匹良驹,只是需要一个好马夫。”在战争的前几个月,提尔皮茨曾经十分沮丧地抱怨“在黑暗中摇摆不定”的政府大臣,拄着拐杖的他渴望能够用一种类似于军乐一样振奋人心的东西来激励德国。与此同时,提尔皮茨还在想,到底什么时候俾斯麦重新上台来把德国的事务处理好。他的愤怒和忧虑都体现在以下的文字中:“现在这个国家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但是上层社会却没有一点独立想法,这是令人震惊的,这也是德国治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污点,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或许人们的力量能够拯救我们,但是现在一切只取决于社会等级制度和阶层。无论是胜利或者失败,我们都需要将国家制度推向民主。”
以上都是作为德军总司令和海军上将的鲁登道夫和提尔皮茨,对这个国家*的无能所发出的感慨。前者认为“死板和中央集权制的政府的本质必须是为战争服务的”(这句话并非出自阿尔弗雷德本人),并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鼓动政治首脑,同时又惋惜对方欠缺理解力和控制力。对于提尔皮茨来说,他很生气,因为自己的毕生心血——舰队,被保护过头了,他是总司令部唯一一个认为战争不会在1915年4月1日之前结束的人,因此总是被攻击为悲观主义者。
◆ 其他国家普遍认为德国的效率是一个奇迹
这个大国呈现给世界的却是另一副面孔:坚定的决心,高效率的军队运转,充足的准备,精良的配置,使得他们自信地朝着战争冲突的漩涡走去,丝毫没有踌躇不定和分裂对抗。人们所体现出来的团结和热情也并不是表面上的。对于这个民族来说,面对这场战争的第一反应是,积极提供他们各自拥有的资源储备去打败侵略自己领土的恶霸(德国人民被政府引导认为,这一场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一个德国作家在战后文章中说,德国已经进入到一个“绝对团结”的冲突怪圈。经过了3年战争洗礼的鲁登道夫上将,略带沧桑地写道:“在1914年,我们容光焕发,每个人都充满爱国和自我牺牲的激情和自信,而现在我们需要新的动力,去让我们的人民忘掉充满了苦难悲伤、失望和压力的3年,用激情、力量和自信取而代之,只有带着这些激情,人们才会拥有斗争的动力。”
“再见”
1916年,在专题《死于援助》中,弗里德里希·诺曼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明确指出,由于过去两年中人们所经历的贫困和死亡都是超出自己想象的,也许是和平时期人们的一生都不可能会接触到的,这些经历导致人们心态的变化,认识到战争的真面目,“正是因为如此,你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这个人曾经被卷入过他所憎恶的事情中”。正因为如此,民众对上层政治层才会产生极大的不信任,因为这让人感觉到是上层社会发动了战争,但是却要下层的人民去承受这样的后果和负担。一位曾经在德国国民军中服役的士兵曾写道:“必须要简单直白地向人民解释,为什么他们需要一直战斗,因为他们不知道。”
◆ 破坏德国团结的审判
在这些日子里,平民们兴高采烈地将期望投向战争之神,并且跟随着它引诱人心的指引,希望能够干净利落地赢得这场战争,但是最后却被悲痛和沮丧包围,使德国的发展停滞不前并且进入...
是德国人民缺乏战斗精神吗?一个与德国生活有过亲密接触的美国人说:“无论如何德国人总是给我一种感觉,好像他们战争冒险的决心都是与生俱来的。”在那种严厉控制的高压下面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政府命令的现象,就可以印证他这个说法。这种证据还包括在对于升旗和庆祝的规定中,体现在全民反间谍的浪潮中,体现在对国内中立常住民详细信息的收集活动中。
◆ 为国家服务的产业制度
当战争在国家中突然爆发的时候,高度发达的军事体系的好处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城市生活的节奏马上就能在当地军方的指挥下变得井然有序,可以说跟军队并无两样。整个国家的机构都马上被军队所支配,整个国家的工业产业都要以服务战争为使命。在一个每位已经到了服役年龄的男性市民都是潜在士兵的国家,能做到这点不足为奇。法尔肯海恩上将表示说:“科学和工程相互调节适应,整个工业结构为了战争而改变模式,这整个过程都不能忽视国民的努力,这些都几乎毫无声息地发生了,所以几乎在敌人知道之前,所有的战备工作就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