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赫弗里希博士 作为一个有着商人眼光的德国银行行长,赫弗里希在1915年接替赫尔·库恩管理财政部。
在经济方面,德国的情况又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在战时德国,不仅向其他国家借了贷款,还向自己人借。所以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战争贷款是否是一个好的投资,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只有投资者自己才知道。如果他们能付得起税,当然这次投资就是好的,就像有人表述过,每个人其实都只在考虑自己的利益。在战争贷款中并没有投机,尽管证券交易所的经济表现依然十分活跃。
◆ 赫弗里希和德国的财政
德国的战争金库填满了过去收集的金银珠宝,现在已经被交给了国家银行,同时,一些为了防止财政虚空的措施也已经开始实行。黄金都被贮藏在国家银行,在私人贸易方面,对黄金开启了封港令,由此导致了在与外国进行交易的时候要用纸币来进行,所以就由政府来进行所有必需品的采购工作。银行已经不是可以拿黄金换钱的地方了,纸币也变成了合法的交易货币。金币的贮藏,对于人们和政府官员来说,都只是为了开心和炫耀。
赫弗里希在1915年开始着手管理财政部门,他在国家银行很高兴地宣布道:“我们用钱,但是不会用完,钱用在铁路的修建上,通过铁路来运输我们需要的东西。当这一列火车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钱便用出去了,但是又会通过战争贷款的方式回到我们手中。”
赫弗里希认为英国的战争税收方式已经过时了,所以想要提高德国的征收税率,以便于维持正常的国家财政预算,但是能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德国军队的成功。所有的事情都在轨道上运行,这全都要归功于德国在战争中所赢得的财物。赫弗里希说:“这数百万的财宝全都是由战争的领航人所赢得的,所以在以后,也应该由他们来使用这些资产。”赫弗里希于1915年8月的这番话中所说的这些“领航者”,还“依旧在与沉寂的事业作斗争”。
◆ 硬币已经完全从贸易流通市场上消失了
但是“赫弗里希参与管理德国经济越多,中立国家的货币贬值就越严重”。德国经济直到“完全与黄金不相关”的时候开始下跌。在1915年和1916的上半年,有短暂一段时间的繁荣,这完全归功于大量钱币的流通——一番“经济繁荣都是伴随着货币通胀的景象”。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并没有喊暂停,反倒是特殊借贷机构在不断地增多,战时信贷银行也为了小商人的利益而建立。这些情况,还有其他的一些设施,都暂时增加了德国恢复经济的信心。
当战争一直持续,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的时候,货币的状况就变得不理想了。纸币流通得越来越多,小面额的零钱变得越来越少。1917年的一位通信员写道:“我们在流通中投入了大量的硬币,但是消失得也特别快,没有人可以说出所有流通的硬币到底去哪儿了,但是有流言说肯定是农业家把这些埋进了土壤里面,这样就不用把这些硬币换成纸币了。”邮票有时候也被用来代替小额零钱,但是始终是不方便的,因为很容易被弄脏,被撕烂或者遗失。跟工业领域一样,金融领域*的想法同样是没有考虑战时的条件,而是一直在憧憬着战后的和平条件。有关于合同货币和和平贷款的可能性的计划,已经被列入了考虑范围。
金银供品 对于战争的捐赠一直都没有停止,以至于在柏林生活的一位妇女说,每一天都是很有代表意义的一天。对于黄金收集,据说是由皇后发起的。这些被收集的金银物品,都被用来捐赠给有需要的寡妇和孤儿。
作为损坏坩埚的修补品 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每个家庭都拿出了大大小小的金属制品,大都是一些不值钱的用具或器皿,这些金属是用来熔化以便可以制成各种枪、弹壳和子弹。学校建成了一个便捷的收集站,教师的讲台则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祭品台。 亨利·鲁斯钦 供图
◆ 生存的难度在不断提升
橡胶、汽油、铜、木材、皮革,还有食物、脂肪和油,这些库存里面的必需品都在不断减少,面对这种情况,德国也在不断调整和适应着,直到人们把目光全部放在如何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上,甚至有些人为此会采取一些疯狂的手段。鞋跟、轮胎和其他用橡胶做的物品,在损坏之后都被其他的材料所替代,一位作家在提起“迄今为止都还未发现一种不会损坏的橡胶”的时候说道:“那些在出租车上面的橡胶就是不会损坏的。这些东西名义上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坏了,实际上现在都还在使用,但只供观赏。”这还是在1915年的时候。
当橡胶轮胎不再使用的时候,这些轮胎的材料换成了水泥,换成了皮革磁盘,换成了成圈的金属线,结果便是,出租汽车都被出租马车代替,尽管剩下的马都只是一些老弱病残,那些良种马当然是被拉去打仗了。在很早的时候,机动驾驶和骑自行车就已经被禁止了。再晚些时候,对于运输货车的强烈需求,已经因为汽油和润滑剂的缺少而不得不减少,最后不得不用不纯苯来代替汽油,结果导致汽运和空运的效率大大降低。油料的缺乏意味着在国内的部分地区需要度过无数个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这样便被动形成了一个迟钝的环境,人们无论在心里还是精神上都是灰暗的。当寒冷再附加于这种状况上的时候,寻找煤炭资源似乎变得更难了,脉搏的跳动也更加慢了。正如我们所能看到的,对于煤炭的问题,相比于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更难的是怎么把这些资源给运输过来。
◆ 金属收集,更好地帮助了军需品制造
官方第一次正式进行金属收集是在1915年,那个时候所有制造军需装备的金属都是从炉床或者圣祠里面获得,然后被熔化成为夺取人命的工具。厨房的铜质烤箱门也被拆下来供军需用,取而代之的是铁门,与之相同的还有锅、壶和盘子。公共建筑有铜质的屋顶也被拆下来了,教堂的铃铛也被摘除,铸造厂应该能为此大赚一笔。据估算,从厨房和屋顶所得到的铜材料可以供军需品使用两年。因为铜质的屋顶在当时非常流行,所以当时也进口了很多铜材料来建造屋顶,其中有一栋因为金属材料收集而被拆除的建筑物,是不来梅的市议会厅。
对于这些收集的材料,官方给的补偿价格是按重量来算,完全不考虑艺术价值,尽管有一些传家宝还是会被允许留在持有者家里。由于对金属的需求量远高于供给,这次的官方征用情况就变得越来越严峻,对于金属的搜查也越来越广泛,直到铜制艺术品已经完全从私人家里消失。一位瑞典女士表示,她亲眼目睹了一起在柏林发生的有关金属收集的事件。这件事发生在一家面包店中,两个警察冲进了店铺并且开始抢夺店铺中用来展示蛋糕的黄铜盘子,这个时候面包店主很激动地朝着警察大喊:“你们去城堡那边的警察局,你们去拆他们的门把手,那玩意儿比我店里盘子的铜多了去了,你们放开我的东西,我还要靠这些家伙吃饭。”但是这个警察要去拆的实际上是骑兵的总部以及一位富翁的住宅,所以最终那个门把手还是没有被拆,面包店的盘子则依然被带走了。
◆ 用棉布代替纸张的尝试
有序的节省和政府发起的材料收集,是德国全国上下在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孩子们把捐赠品带去学校,女人们收集起大量的纸张,每个人都保留着吃完水果所留下的果核,为了能提取出珍贵的油。国内有所谓的国家金属周、国家木材周和国家黄金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捐赠一些由黄金制成的珍品或者是小装饰品,政府会拿一些铁制品与之交换。如果说在战时牟利的商人的家人,在关键时期换了无数的金银珠宝,那这种牺牲看起来是很心酸和令人印象深刻的。
对于棉布的短缺,政府当然是希望民众知道得越少越好,但是当英国政府宣布这个重要的材料是走私货的时候,一切情况都似乎变得紧张起来。商品交易必须要有序地组织好,并且只有必要的棉花织物才能被制造出来。在1916年2月份,纺织品工人也已经处于政府的掌控之下。还有更多的措施,包括对衣物制造、用票券去分配,对每一件衣物所用的布料都有控制,当然,正如我们后面所能看到的,替代棉布的材料也已经被找到且外观不错。在1917年,用纸做成的儿童服装和女士上衣都已经投入使用,纤维、蓟草和毛发都被用来制造衣物,这些纺织品都不经久耐用,但都是因为战时特殊需求才制造出来的。
这个国家的荣誉感和积极性,有一段时间是由技术的展览和有效率的适应性所调动起来的——电力公司变成了军需品工厂,炮弹厂代替了机械厂,锅炉工人建造起战地厨房,雨伞制造商研发出防雨衣物,人们一直都很满意看到自己国家自给自足的一番景象,然后才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需求。
亨得堡与红十字会 在柏林的动物园里,人群把钉子钉进这个巨大的人形木雕来修补他,这是他们的英雄。为了能争取到钉一个黄金钉子的优先权,有人付了10马克;银钉子,5马克;而一个钢钉,只需要1马克。 《纽约时报》
◆ 对于衣物的增长需求出台了相应的法律
政府在1916年2月份完全掌控了全国的纺织品,包括部分制衣厂。相应的库存也被国家仲裁处以一定的价格征用,这里面包括毯子、床上用品、家庭日用织品和手帕,以及其他任何可以用于陆军、海军、国防以及狱囚的东西。在这个时候,铁路工人已经不再穿制服工作了。大概一两个月后,女人和孩子们的衣服布料的长度都要由普鲁士战争部来规定,而组成的特殊委员会也特地出台了一份详细材料用量表。
在这个时候,德国的女人们似乎要用身上的衣物使用布料的多少来表明她们的爱国之情,所有的服装模版都以推广维也纳时期的风格为主。其中推广的“经济适用裙”,也因为样式太丑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对于追逐巴黎时尚的风气是改变不了的,女人们宁愿通过走私也要得到关于时尚的资讯和新闻。对于衣服的规定和皮革的短缺,并没有阻挡她们穿长裙和高筒靴,而她们的帽子,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会仿巴黎模特的最新款。闭关锁国并没有衍生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但是人们的创造力却将新的材料用到衣服制造上,比如羊毛窗帘和毯子,都被改造成了冬天的长袍和外衣。
◆ 布票的发行和限制的增多
1916年6月10日,这一天标志着布票的发行,这是第一个为了保护穷人的规定,防止富人把一些便宜的生活必需品给买走。这些富人被要求以更高的价格去购买奢侈品,而不是去买大众所需求的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附加要求被提了出来,比如说只能以布票去购买一些物品,有部分高价商品同样也在布票可兑换的商品行列中。布票是在人们各自生活的区域发行的,在领布票之前还要回答许多问题。如果说确实能证明你缺少衣食,那么你就可以得到允许,并且这些情况还会进行存档。布票不能转让,只能用在领票的时候所提的要求之上,而不能用于其他。不同的票一定只能用于不同的指定商品。布票的发行,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只是在德国可以很好地适用”而已。
整个1916年,这个系统都在很好的实行当中,直到当年的秋天,全国上下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布料供应紧张。到了圣诞节的时候,二手布料、亚麻和鞋类的交易已经完全交由政府经手了,甚至旧衣物的交换都要由当地政府来管理,而且只能在官方允许的范围内交换。当有人买了新衣服的时候,就要把旧的衣服捐出去,以便退伍的士兵可以穿。
在1916年之后,1917年的管理会更加严格也在意料之中。对于内衣和长袜的分配标准也更加严格,每个人每三个月只能拿到两双长袜。在4月份的时候,鞋子也被归入了布票所能交换的东西之内,每个人每年只能拿到最多两双鞋子,但是质量差的皮革使得这项规定并不能很好地执行。除了士兵,没有一个人能穿上质量好的鞋子,所以政府号召所有人,将能省的衣服和鞋子都省下来,这样,一个关于最少衣物持有的规定又出台了,对于已经达到最大衣物拥有量的人,是不能领布票的。
◆ 食物供给开始短缺
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变化和新的规定限制,政府想要通过发放救济来延缓结果的到来,但是这一天终究还是会到来。覆盖尸体的寿衣只能用一块纸织物,葬礼上明令禁止穿鞋子和袜子。对于德国这种已经习惯于用政府规定的物品来满足需求的人民来说,相比于一个更加独立和民主的国家,似乎遵从会显得更容易一些,但是由于生活越来越艰难,民众对于战争的质疑声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大。
就算战时的经历再怎么困难悲惨,也比不上食物短缺给大众带来的恐慌。在最开始的时候,谁也不会预料到这种事关生死的事情会发生。很早,在同盟国不再跟德国一起战斗的时候,大众已经意识到了这句话的真谛:“一个不严格控制食物进口路线的国家,在打仗的时候一定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英国的边境封锁,以及潜艇示威游行,这一系列的事件都给德国“上了一课”。
早在真正的饥荒在德国开始蔓延的时候,德国就假装过“食物紧缺”来吸引中立国家的支持,这件事也在国际上广为人知。与此同时,德国也在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有时候能顺风顺水地解决,有时候又会因为党派偏袒冲昏头脑而不明智且有失公正,时而勇猛,时而悲凄,且满口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