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戏装迟早要褪去,布景也迟早要撤下,演戏的时候则生龙活虎地演一场,只是别忘了过过看戏的瘾,随时让另一个“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观众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戏台上的“我”和“他们”,鼓几下掌,流几滴泪,明白了这一点,便接近顿悟了。其实,我们跨不跨出那扇门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跨了出去。
不禁想起了文化批评家保德里亚的一个著名论断:“伊拉克战争是不真实的,是新闻媒体编造出来的谎言”。然而,尽管这一论断并不符合实际因而饱受诟病,但放在“拟像”研究的学理框架中却无疑是深刻而尖锐的。科学技术迅速而巨大的进步,和人类认识世界、掌控世界的能力的提高,使我们潜意识里充满了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了人类可以操控一切、主宰一切的幻觉,于是世界的物象、情感、人生模式统统被技术理性所归类和定义,从无名的原始状态剥离出来,分解出来,强行框限于人类发明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逻辑秩序当中,进而变作特定的符码,在人类构建的意义系统中沦为单个的零件。
一切都被符号化、个别化、单体化、原子化,也就是符号化过程。由此产生的荒唐结果是,作为个体的人面对事物时的独特感受被剥离,心灵层面被模式化,世界的整体概念和不可复制性被技术手段强行切割,并归纳存档,转换为数字格式:你需要什么,我就可以给你提供什么,就像电影里的那个“真人秀”节目幕后总导演基斯督,上帝一般,策划着楚门的命运:标准的现代化小城镇模式,标准的上班族模式,标准的问候模式,标准的恋爱模式,标准的友谊模式,标准的命运模式。
在电影中,编剧和导演通过人们在主人公推开“蓝天”上的一道门,坚决而潇洒地转身走出之后的欢呼声中,表达了对技术理性制造出来的虚假世界的否定,仿佛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念:这个世界如果是虚假的,那么好吧,我宁愿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因为它真实,虽然似乎同样受制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然而它不是来自于人为的技术手段,不是人工制造,而是来自不可名状、不可预知的命运安排,正因为不可预知,人生才如此充满魅力。
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