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一代,真正算得上名将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就是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再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而一旦发生战事,将帅只能按照朝廷阵图、训令行事。在这样僵硬的兵制管理体制下,成就名将的难度真是超乎想象。但是,就算是在这种情形下,狄青还是不断擢升,最终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大宋朝的国防部长。不幸的是,这位名将却英年早逝。反观狄青短暂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这种束缚人的体制。
狄青,北宋著名军事将领,字汉臣,世代务农,后西夏叛宋,狄青应征入伍,抵御外寇。当时宋军在对西夏作战中,屡战屡败,史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次损兵折将,就连一代名臣韩琦、范仲淹也束手无策,军事上只能采取保守的防御策略。
而北宋上下均弥漫着一种"恐夏"的失败情绪,士兵士气低落。而狄青因能骑善射而被任命为前线中低级指挥官,狄青每战必身先士卒,并且仿效北齐南陵王高长恭戴着铜面具,披头散发,手执利刃冲锋陷阵,因面目狰狞,形象骇人,西夏兵目之为"天使"而魂飞魄散,宋军士气大振。狄青在四年边关战争中,经历大小战阵25次,身负8次伤痕。在狄青的带领下,宋军收复了部分失地,宋夏议和后,狄青因战功卓著而被皇帝仁宗所赏识。
因为狄青屡建战功,受到了仁宗皇帝的接见,并且向他咨询如何平定西夏等军国大事。而此时的狄青,随着多年攒下的军功,已经日渐显贵了起来,作为一个穷苦百姓,狄青终于熬出头了。
然而皇帝却早已经猜忌他,担心他自己养出另一个皇朝的太祖,就想办法将他除去。怎么除是个难题。因为狄青的驱除外族侵略,劳苦功高。若是皇帝随意处置了他,绝对会让百姓寒心以至于失去民心。那可不利于江山稳固。于是就与些文臣相商,想办法让他消失。
朝堂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他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其声誉。
公元1056年,京师发洪水。狄青为了避灾,将家搬到相国寺。此举更是遭到各种非议和歪解,著名的大文豪欧阳修,亲自上疏,一口咬定发生水灾就是因为让狄青担任了枢密使,从而遭了天谴……
最终,狄青还是被免去了职务,去了陈州。到了陈州,仅仅一年就抑郁而终。不得不说,一代名将就因为莫须有的猜测而被贬,不得不说是人心难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