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德圣
许多人常说中国缺少特别好的电影,像《霸王别姬》这样的作品至今也只有屈指可数。实际上,中国从来不缺优秀的电影,缺的更多的是愿意看到好电影的眼睛。
所以华语电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业内推崇的好作品,商业价值并不高,而很多商业价值高的电影,并不会被人们以对待艺术的眼光看待。
许多人一边看着爆米花电影笑,一边说中国缺少佳片,其实是不客观的。
毕竟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其次才是一种商品。
2011年9月,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分为上下两集先后在台湾上映,两部一共获得了8亿新台币的票房,创下了台湾电影票房记录。
一年后,在监制吴宇森的推动下,《赛德克巴莱》上下集整合为一部,删减近130分钟,登上了内地的电影院大银幕。
导演魏德圣为了《赛德克巴莱》,筹备了十二年,电影动用了将近两万人参与拍摄,因为资金不足,周杰伦慷慨的借出了4000万,还有其他人也慷慨解囊。
内地上映的版本虽然删减很多,但故事脉络清晰,依旧很震撼,豆瓣高达8.8分。
这部台湾影史最大制作,最高票房,讲述中国台湾人民抗日屈辱史的作品,在内地拿到了1730万票房。
2012年,内地的电影市场已经开始繁荣,这个数字甚至不及一部爆米花电影票房的零头。
问题出在哪里,这里不去讨论,但相比起业内对这部作品的推崇,这个结果总归是有问题的。导演魏德圣本人,在采访时也从来避开票房不谈。
魏德圣是台湾的几位代表导演之一。
1993年,年轻的魏德圣进入杨德昌电影工作室工作,第二年创作的剧本就获了奖。
1997年,魏德圣看到了一本漫画书,书里讲述了台湾原住民抗日的荡气回肠的故事,他深受触动,想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但一切条件都没有。
2008年,默默无名的魏德圣横空出世,拍出了《海角七号》,一举成名天下知。
《海角七号》有多厉害?在《赛德克巴莱》之前,《海角七号》一直是台湾的票房金字塔。
台湾社会上风靡着《海角七号》的故事,甚至于,在《海角七号》过后的台湾电影,被人叫做“后海角时代”。
出了名,投资就好找了,但《赛德克巴莱》的筹备依然困难。直到2009年项目启动,魏德圣为了这部电影已经筹备了十二年。他说过一句话:“拍海角七号,就是为了拍赛德克巴莱。”
借用韩寒的话说,就算抛开电影的文化因素,仅就故事本身而言,《赛德克巴莱》也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
关于种族,关于信仰,关于灵魂,关于战斗,关于野蛮与文明,能把大制作的历史片做到如此荡气回肠,少之又少。
恢弘的情绪渲染,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沉静有力的文戏,热血的故事情节,有数不清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