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这部电影与其前作和续作一起,都被打上了“烂片”标签。
虽然该片质量其实可圈可点。
但无意正名,因为电影本身确实存在问题,而很大程度上,与其档期选择有关。
这句话或令很多人不解。
你电影质量不行,怎么能赖到档期上?
先从春节档讲起。
最开始只有贺岁概念。
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名义引进的电影,最终数据是票房过亿,其后是冯小刚的贺岁系列,拿了两个年冠一个年亚,紧接着是周星驰的《功夫》。
2007年,开始陆续有影片试水春节档,但一直都算不温不火。
直到2013年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出现,总票房达12.46亿,自此开启了春节档的连年战火。
而春季档的“合家欢”概念,其实给了很多影片错误的提示。
其中就包括这部《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甚至可以称之为被春节档“毁掉”的电影之一。
因为按常规理解,既然是“合家欢”,那必然应该是喜剧,不能让人笑就不能上春节档。
这应该是几乎所有人的共识,尤其业内。
所以电影人会想方设法在影片里添加搞笑的元素,牵涉到编剧、演员选角和具体表演等各个层面。
问题就来了。
系列前作是2014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票房10.46亿,但口碑崩塌。
编剧的魔改要负绝大部分责任,其次来说,在于孙悟空角色的驾驭难度。
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作为神魔人物,要求演员的表演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也因为电视剧六小龄童版本太过成功,其孙悟空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所以饰演孙悟空的演员就只有两条路走,模仿,或者创造。
而甄子丹选择了模仿,他本身是动作演员,也并不具有很强的角色塑造能力,所以角色刻画非常失败,他也很明智,一战不成即退。
彼时由上一部中饰演牛魔王的郭富城转而饰演孙悟空。
他走了另一条路。以眼神戏来诠释孙悟空这个虚拟神魔角色,就像《人猿猩球》里的凯撒,在猿猴躯壳的包裹下,唯有灼灼眼神为观众带来冲击。
毫无疑问,这条路相当正确,也几乎是唯一正确的路。
大银幕上的表达,与电视剧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再加上六小龄童的戏剧式的身、法、步皆难以模仿,转不如弃外而逐内,以眼神和心理,去重塑孙悟空形象。
最终的表现是成功的,郭富城以眼神和肢体动作,塑造了一个无视天地法度、桀骜孤独又重情义的绝世大妖形象,其表演充满爆炸性的力量感,也有一种毁天灭地的气场,几乎可以算得大银幕上最好的一版孙悟空。
编剧冉平很有功力。
他将“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的原著精髓化用进剧情,除了取经四人组成型过快的弊端外,几无短板。
主角和剧情皆没有问题,冯绍峰对于唐僧的拿捏也特别精准,反派的“白骨精”以巩俐的演技也谈不上难度,甚至连费翔的“国王”角色都很精彩,“猪八戒”和“沙僧”暂且不提,一幕东方神话大戏徐徐展开。
电影特效非常出色,几近无可挑剔。
开篇的打虎、降龙,后期与白骨精的斗智斗勇,场面恢宏而尤具想象力。
但最终结果,豆瓣5.6分、票房12亿,虽然评分相对前作上升了1.3分、票房也多了近两亿,但其实仍然未达理想,较同档冠军《美人鱼》要少21亿票房。
问题出在哪里?
如前所述,这是一部被春节档毁掉的电影。
具体就落在两个演员及其角色、相关情节的处理上。
小沈阳饰演猪八戒、罗仲谦饰演沙僧,他们二人很明显是用来承担电影“喜剧和笑点”的部分。
但一个刻意抖包袱,另一个刻意表示自己很傻,这两个刻意叠加起来,就变成让人没法看得下去的戏码,并对整片质量的破坏极大。
二人的表演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纯属负面,这种效果还是不要为好。
而问题的源头,就在于“不笑不春节”的错误认知上。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西游系列电影的吸引力,在于强大的魔幻故事基础与战天斗地的孙悟空,并不是你电影中有多少笑料,角色又如何幽默,更何况是自以为的幽默。
故而电影最终落得不上不下的尴尬。
实在是错误认知所致。
电影中其实也有真正的幽默与谐趣。
比如大师兄与师父不经意的一来一回,反而令观众莞尔。
所以如果抽取掉猪八戒和沙僧的刻意戏份,转而再对电影进行适当程度的情节改编和补充,相信整部电影的质量或将会有一个脱胎换骨般的改变。
而一直以来,大银幕上其实都缺乏正剧模式的西游记。
这部《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本来具备良好的硬件基础,从编剧、表演到特效都几乎全无问题。
却因为“想要太多”导致功败垂成。
到第三部更是变成一部被资本绑架而偏离主线的作品。
真的甚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