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个月中,人们发现许多配乐的声音使用着歌曲《琵琶行》。
这首歌于2017年发行。当时它确实属于小众音乐,但真正带火它的是易举办的《国风极乐夜》
奇然和沈谧仁的演绎赢得了很多古风爱好者的喜爱!
不用再多说歌词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原诗,由戏曲中的几层唱法组成的。
这有点像一段时间前的《生僻字》。它用语言类的词来丰富歌曲。
单纯从编曲上来看,曲子倒是朗朗动听,旋律也很好。
这首歌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仅取决于曲调,还取决于副歌,
戏腔演唱风格的运用,让许多人自然地感受到这首歌有点古色古香,也可以说是这首歌最大的亮点。
不幸的是,这首歌的曲调和旋律完全不符合原诗琵琶行所表达的情感。
歌曲“琵琶行”的风格较轻,给人以休闲、愉悦、放松的感觉,乐府诗“琵琶行”则要表达一种难以言表的痛苦和悲伤。
白居易和他的哥们喝着酒互道再见,遇到了一个悲剧的艺伎,听了这个女孩的故事,产生了同情心和同情心。
尤其是前面描述琵琶声音的部分。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勾起兴趣,又以拢,捻,抹,挑 几个动作引人入胜。
这就引出了一句话:“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当时白居易的心是一种百感交集的难以言喻,就像那一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但在歌曲的高潮中,并不能感受到这种复杂而悲伤的情感状态,而是快速而流畅,甚至带有一丝欢乐的歌声。
只有在“我闻琵琶已叹息”,音调才稍稍下降。虽然下半段的欢乐少了一些,但我还是感觉不到任何悲伤和无助。
说实话,如果这首歌只是借了“琵琶行”来填词,把它当作朗诵诗歌的工具倒是有意义的。
但如果以《琵琶行》为核心进行编曲,那就有点像是为编曲而编曲,不够尊重原诗情,反而让歌曲失去了内涵。
因为古风不等于古诗或戏曲曲调,既然要以古诗为词,最好尊重诗的本义。
否则,当你读这首诗时,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然后听这首歌,你会感到别扭。
事实上,虽然入耳的是旋律,但大多数的编曲是为歌词而创的。
如果编曲不能用更深奥的音符来衬托歌词的意义,那么如何使曲调深植人心,使之成为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歌。
所以,总的来说。
把诗和音乐分开,毫无疑问诗是一首好诗,音乐也是一首好歌。
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如果我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使整个曲调更符合这首诗的原意。
以悲伤的旋律为基调,歌曲与诗歌的同步意境使人印象更深刻。那首歌可以说是完美的。
但是,如果这首歌能够达到诗歌的基本情感基调,那么也许这首歌就不一定能够重新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