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班的故事第三部老高为什么走,炊事班的故事老高为什么要走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10 03:34:04

炊事班的故事第三部老高为什么走,炊事班的故事老高为什么要走(1)

新京报记者近期见到尚敬是在大型古装喜剧《欢乐英雄》的片场,从对词、排练,再到拍摄,一场戏持续了3个多小时。尚敬非常注重演员在喜剧中的状态调节,演员每一个小失误,都会被他敏锐地捕捉到。《欢乐英雄》是尚敬三年没拍戏之后再度出山的作品。

尚敬成长于部队,上世纪80年代曾经是汽车连的普通一兵,后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剧本,并对编剧导演专业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90年代,尚敬进入空军政治部话剧团,当时《我爱我家》等大量情景喜剧正在热播,其通过幽默的方式,从小人物视角展现整个社会现象的形式,令尚敬着迷。2000年,尚敬到《闲人马大姐》中客串,并借机学到了不少情景喜剧的拍摄技巧。2000年,尚敬独立执导了第一部电视剧《向阳理发店》,这也是他的情景喜剧处女作。

从2000年至今,尚敬共执导过10部情景喜剧。其中《炊事班的故事》和《武林外传》可称为里程碑式的作品。《炊事班的故事》首次大胆以军队作为故事背景,以小见大,奠定了军旅情景喜剧的基础;而《武林外传》则是开创了古装情景喜剧的先河,走在时代之先的台词和人物塑造,让潮流派的“尚氏情景喜剧”风格由此确立。

与英氏情景喜剧不同,尚氏情景喜剧主张强烈的流行元素。我们能在尚敬的作品中看到无厘头的台词、现代流行文化,以及各地方言等先锋性尝试。同时,他也试图摆脱美式情景喜剧的固有模式,跳出家长里短的小格局,与军队、武侠等多种中国文化背景相结合。

“我拍的每一部情景喜剧风格都不一样,但透出的时尚趣味是相同的。”尚敬说,“我注重戏剧的特质、年轻人的趣味,以及很多流行文化的符号,我希望这些都可以贯穿在我拍的情景喜剧里,让它更具创新意义。”

情景喜剧传达的终归都是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只是外观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已。只要把握住这个内核再去创作,故事、包袱、笑料不过是技术性的处理,情景喜剧体现的都是某个族群、社会、家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为什么那么多观众喜欢、接受,甚至怀念情景喜剧,其实就是对一种有趣的、接地气的生活感的强烈需求。——尚敬

炊事班以小见大,突破军旅题材

2000年前,国内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大多以军人演习、军人奉献、革命战争为主,尤其凸显部队的战斗力。但展现军队生活,且更贴近观众生活的作品却屈指可数。

早年刚进入军队汽车连时,尚敬曾在炊事班工作,那里的士兵都非常质朴、可爱,每天都会发生不同的趣事。后来他成为空政的专业编剧后,他觉得如果以基层空军场上炊事班里的几个年轻大兵为切口,透过情景喜剧方式,体现部队的变化和士兵的成长,肯定既有亲和力,也有娱乐性。

“我不用拍机场、拍海洋、拍千军万马,我只需要在一个小小的炊事班里,一个操作间,一个厨房,一个小食堂一角,就可以把部队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当时国内并没有如此主流的情景喜剧,于是尚敬便带着几个业余作者到飞机场站炊事班采访士兵的生活,并结合美式情景喜剧的方式,从零开始打磨剧本。前两部《炊事班的故事》先后打磨了近一年的时间。“情景喜剧要紧跟时代发展。千禧年后,部队的生活气息、气质、面貌都很新,《炊事班的故事》其实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作品。”

《炊事班的故事》虽然形式上依旧延续了美式情景喜剧的特点,甚至连罐头式笑声也保留在内,但该剧最大的突破,无疑是将主旋律的军旅题材与情景喜剧相结合,舍弃了军队故事的刻板化,展现了风趣幽默又接地气的军旅生活。

拍到第三部,仓促赶工影响质量

在《炊事班的故事》中,“炊事班男团”的大部分角色名都和演员名相近。例如洪剑涛饰演了“胖洪”,周小斌饰演“大周”,即便是戏份不多的姚晨和闫妮,也分别饰演了“小姚”和“闫护士长”。这是以往情景喜剧中从未出现过的创作。

尚敬透露,在刚有《炊事班的故事》的创意之时,他曾与洪剑涛、毛孩、周小斌,姜超,高亚麟和胡亚捷几位相熟的空政演员参加晚会。在聊天时他突发奇想,为何不按照几位演员来打造角色?“这样能够让观众觉得人物更真实。”然而随着剧本完成,胡亚捷的档期不足,尚敬便邀请刚毕业分配到空政话剧团的沙溢来饰演“帅胡”一角,“他又帅又年轻,我觉得很符合这个角色。”除此之外,尚敬发现剧中胖洪、大周、老高都身材魁梧,他怕引起反效果,于是和高亚麟商议后让他转作幕后,邀范明出演老高一角,“但因为剧本已经全部打印出来了,所以帅胡和老高就没有再更名。”

2002到2007年,《炊事班的故事》一共拍了三部。但到了第三部,不少观众提出没有前两部那么好看了。尚敬坦言,情景喜剧的剧本一定是慢工出细活,但《炊事班的故事3》要赶在当年的八一建军节播出,所以从创作到拍摄都很仓促,剧组每天拍摄一集,两个月就完成了60集的拍摄。当年第一部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才拍摄完成。“时间不足,让这个系列终归留下了一点遗憾。”尚敬坦言。

【尚氏关键词】

方言台词

乡音接地气,现在“土味情话”跟当年如出一辙

在尚氏情景喜剧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操持着一口独特的方言。《炊事班的故事》的演员曾回忆,洪剑涛是地道的北京人,北京话在方言中过于接近普通话,且洪剑涛的北京腔曾被尚敬吐槽像“说相声”。于是为了保持整部剧的方言特色,洪剑涛把上一部戏中学到的一口非纯正广东口音照搬到这部戏中,虽然发音并不标准,但好歹保证了方言的基调。在《武林外传》中,洪剑涛则换了河北口音。

“情景喜剧中加入方言,可以给观众带来亲近感。”在尚敬看来,演员的普通话更多是一种交流工具,情景喜剧本质就是真实、接地气,真正的乡音、乡土气,能更好地衬托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可爱之处,演员演起来也更加自然和真实。尚敬以现在流行的“土味情话”举例,“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我爱你,用方言表达就很有趣。”

经典流行语

即使记不住人物,也能记住口头语

纵观尚敬的每一部情景喜剧,即便时隔多年,观众已记不清所有角色的名字,但一定能记得住某些经典台词。在尚敬的喜剧中,几乎每一个或大或小的角色,都有一句重复3次以上的常用语。尚敬坦言,经典台词的缔造确实是他在创作情景喜剧时的习惯。尚敬表示,“固有的语言表达习惯,是每个人都具备的特征。经典台词不仅可以取得娱乐的效果,还可以让人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据悉,这些经典台词一部分是在剧本创作时,就早已为角色预设好的;还有一些则是在排练时突发奇想而来,例如《炊事班的故事》中毛孩的经典台词本来只有河南话版“弄啥嘞!俺命咋恁苦咧”,而“我谢你啊!”则是在拍摄中发现效果不错,才反复使用。“因为我排喜剧非常注重现场排练的二度创作,有时候一些好的包袱就是现场排出来的,很多精彩是靠群策群力。”

“折磨”演员

反复排练,信奉“不疯魔,不成活”

在尚敬的情景喜剧体系里,“癫狂”是他追求的最高表演境界。他经常一遍遍地要求演员排练,直到找到角色的生命力和现场的鲜活度,甚至即兴发挥才可以过关。“祖传有一句话叫不疯魔,不成活。什么是活?好的表演就是一种活,成为一种新的存在,才能叫活。不疯魔的表演,我认为就是死板一块,没有生命力。”相较《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邀请到不少大腕客串,《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却没有那么星光熠熠。尚敬坦言,首先是成本太高,请不起,其次很多腕儿接受不了他的排练方式,“我们一场戏,光是台词就得至少对四五遍,再加上现场走戏、排练,演员的配合,举手投足,即兴的噱头和发挥,这些不仔细排练绝对出不来。大腕儿都有自己的创作习惯和成功经验,他们很难一遍遍磨戏,三五遍不过,人可能就急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