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也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对月怀人之最,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莫属。借天赐灵感之机,遣人事无常之闷,祈天下安乐之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广府地区又称为“月光诞”。其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是我国古代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但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动。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
中秋节历史悠久,有着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的来源,也和中秋有关呢?
相传,八月十五的夜晚,唐明皇赏月饮酒时突发奇想,认为嫦娥窃药,飞升月宫,既然月宫存在,定然可以游览一番。于是传唤叶法善,问是否可以到月宫游览一番。叶法善说:”这有何难?”遂掷出手中板笏,以此为桥,连至月宫。法善携玄宗上桥,及至近前,有座四柱牌楼,抬头看时,上有匾额,乃“广寒清虚之府”六字。玄宗便同法善从大门进入,庭前是一株大桂树,树高百丈,遮天蔽日。桂树之下,有无数白衣仙女,乘着白鸾歌舞。庭阶上,又有一众仙女,亦是如此打扮,各执乐器奏乐,与跳舞的仙女相应。见玄宗与法善走进来,亦不惊诧,吹的自吹,舞的自舞。玄宗呆呆看着,法善指道:“这些仙女,名为‘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做‘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名曰《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两手按节,把乐声一一默记。后来玄宗回到宫中,将曲传与贵妃,取名《霓裳羽衣曲》。这即是唐明皇游月宫的典故,也是传说中《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中秋养生,天人相应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月亮的盈亏变化会影响到人的气血、经络之气的盛衰。《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减,经络虚,卫气去。”
美国学者利伯在其所著《月球作用生物潮与人的情绪》一书中说:人体约有80%是液体,月球引力也能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叫做生物潮。满月时,月球对人体的行为影响比较强烈。
高血压及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患者在满月日尤其要注意保养,不可太过劳累,保持情绪愉快。
望月期间也不宜服用补药,针灸时不宜用补法,因“月满而补,血气洋溢”。但也不可完全拘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对生理上的亢奋,满月对人的情志的影响可能更为直观而强烈,如游子之思乡,男女之相思,常令人触景伤情,难以入眠。在这种情况下,人更应注意保持抒发和节制的平衡。此时宜“游于艺”,如写诗、弹琴、歌咏、书画都是极好的。
中秋传统:吃月饼
中秋佳节,一家人共赏明月,聚在一起品茗和吃月饼,是中华民族绵亘千年的传统习俗。一轮婵娟悬空,一壶清茗香气,不仅是绝美的意境享受,也是中秋养生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