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才上映的电影《白鹿原》其实早在1993年就开始筹备策划,却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完成拍摄上映,这其间种种曲折顿挫也直接影响到了电影本身的质量,令人惋惜。
●1993年 芦苇与吴天明、陈忠实商量改编《白鹿原》。
●2002年 西影厂开始准备《白鹿原》,并委任芦苇为编剧。
●2002年 西安电影制片厂买下《白鹿原》电影改编权。
●2004年 芦苇推荐王全安担任导演。
●2005年 因芦苇与王全安之间的剧本之争《白鹿原》拍不下去了。
●2006年-2007年 王全安退出该片。芦苇先后邀请陈凯歌、张艺谋加盟,未果。
●2007年-2008年 从2003年改编《白鹿原》剧本开始,芦苇先后写了七稿。
●2009年 王全安团队重新筹备《白鹿原》。在《白鹿原》拍摄过程中,剧组并未与芦苇联系,导演也未曾与他探讨剧本。
●2011年 电影初步完成,制片方要上编剧名字,因此联络芦苇。芦苇看了220分钟的版本,他不愿署名。
●2012年9月 电影上映前后,芦苇三次接受媒体采访:"我把该说的都说了,《白鹿原》这事对我就算过去了。"
有时候,时代的大潮造就了一批人,他们直奔目的,不问手段。《白鹿原》的原剧本,有一幕很有深意。民国初创,基层大换班,本来是白嘉轩当乡约,鹿子麟捣了个鬼,把白嘉轩赶下来,鹿子麟当上乡约。这感觉就有点像芦苇和王全安两人的故事。
《白鹿原》之所以是经典,好就好在写出的是人性,人性是不分时代的。过去如此,今天也是这样。现在这个社会,像鹿子麟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白嘉轩这类人反而成了出土文物。《白鹿原》厉害就厉害在能写出鹿子麟这种人——道德上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只可惜由于主创间无谓的争斗与内耗,使得这部大银幕作品最终虽乡土丰饶却电影平庸,实在是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