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环球影城哈利波特主题区里逼真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今天的互联网新媒介为广大用户赋予了自主发布内容的权利,促成了粉丝同人文化的兴盛。
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下,“哈利·波特”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虚构故事,而且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套设定资料库。
他们可以将这个奇幻产品,当作一个为我所用的素材库,依据各自的趣味与取向,创作出五花八门的同人文、同人画、同人广播剧、同人视频、同人游戏、同人周边、Cosplay,等等。
经过媒介赋权的粉丝同人文化与经过媒介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共同运用“哈利·波特”所提供的设定资料库,合力造就了21世纪以来最为成功的流行文化IP之一。它们既从J.K.罗琳的原著小说当中获得滋养,同时也反过来提升了原著小说的媒体曝光度与社会知名度,助推了原著小说的流行。
包容多元的魔法设定
那么,在奇幻文学的脉络当中,“哈利·波特”又有何特殊之处,让它能够成功地凝聚起庞大的粉丝社群,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大IP呢?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世界观设定方式的话,就会发现“哈利·波特”的特殊之处。无论是《魔戒》,还是《冰与火之歌》,它们都创造了一个截然区别于现实世界的架空世界;即使像《纳尼亚传奇》这样的穿越故事,它固然同时涉及现实世界和架空世界,但这两个世界的时空维度也完全不同。
电影《指环王1:魔戒再现》海报
而“哈利·波特”创造的“魔法世界”,却与所谓的“现实世界”处在同一个时空维度,二者并没有截然间隔的分界线。同那些带有中世纪气韵的架空世界相比,“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更像是将我们所熟悉的现代世界进行了一番奇幻化的微妙变形。
当然,罗琳的世界观设定,无疑有从源远流长的巫术文化、凯尔特文化、基督教文化、中世纪神秘术当中获得大量的素材与资源;但与托尔金等前辈相比,罗琳的最大特色,却是在于她对现代世界所作的戏仿与变形。
在我看来,“哈利·波特”的很多重要的世界观构成元素,比如魔法部、国际巫师联合会、威森加摩、阿兹卡班、古灵阁、圣芒戈、魁地奇世界杯、对角巷、《预言家日报》,都可以视作罗琳对于现代社会的政府机关、国际组织、法庭、监狱、银行、医疗机构、体育赛事、商业网点、大众传媒的戏仿。
而在罗琳的一系列设定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作为“哈利·波特”最为重要的故事发生地,霍格沃茨的相关设定,既是对魔法学习这项超现实活动进行了现实化的处理,同时又对现代学校这个日常生活空间进行了奇幻化的变形。
图为爱尔兰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的霍格沃茨图书馆取景地。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罗琳的文字在“现实化”与“奇幻化”之间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张力,在激起读者亲切而熟悉的生活经验的同时,又通过这种张力刷新着读者的审美体验。
“哈利·波特”的读者可谓类型多样、构成多元,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依然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都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现代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