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诗歌,从诞生之初开始,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文字尚未成熟的时代,歌与舞是诗的载体。从《诗经》到《楚辞》,不仅是用文字记录的“诗”,更是古人传唱的“歌”,遗憾的是当时对于音乐的传承方式还是口传心授,如今我们已没有办法还原当时音乐曲调的原貌,后人只能凭自己的理解,为诗重新谱曲。
现代诗,则一直是流行音乐源源不绝的灵感来源。
1982年,在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中,他就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和郑愁予的《错误》唱成了歌,留下至今传唱的经典。
再到后来,周云蓬等歌手都曾演唱过由张慧生谱曲的海子诗歌《九月》;万晓利唱过顾城的《墓床》;赵照谱曲了叶芝的诗作《当你老了》……喜欢摇滚和民谣的朋友,一定都对这些歌非常熟悉。
一直觉得,每一首诗,都应该有一个最契合她的旋律,在浩如烟海的诗词宇宙中,还有许多闪亮的繁星尚未被发掘。
比如,这首曾红极一时的“网红”诗就是其中之一:“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2010年,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片中孙红雷饰演的李香山身患癌症,临终前为自己举办了一场“人生告别会”。在告别会上,女儿川川(关晓彤)为爸爸朗诵了这首《见与不见》,这一幕赚得了无数观众的眼泪,更让这首浪漫而伤感的诗一夜间火遍了全国。
那为什么说她是“遗珠”?其实对这首诗的改编已经有过许多版本,但长久以来,很多人并没有理解她的真正含义,又或是将理解表面化,让一首包含了禅意和哲学的诗,险些变成了网红的段子。
直到听到了来自歌手郭宴的版本,终于遇到了《见与不见》最恰如其分的打开方式:爱情、亲情、思念、离别……诗中最厚重的情感,都在深邃的女中音歌声中缓缓而出,一一表达。
01
《见与不见》
作词:扎西拉姆·多多
作曲:郭宴
监制/编曲:杨卓鑫
录音:赖世洪
混缩:陈珞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不悲也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不来也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不增 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 不弃
不舍 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关于《见与不见》的误解,从它意外走红的那时起便始终存在。
有人说这是仓央嘉措创作于17世纪的诗作,也有很多人说这是一首情诗,直到真正的作者扎西拉姆多多出现,才破解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和误会。原来,这首诗的原名叫作《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的创作本意,和爱情、风月都没有关系,灵感来自于莲花生大师的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
对于创作者来说,很多时候的“灵感”,更像是一种缘分。就像郭宴第一次听到《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时,就能直接领悟到原作者的心意,仿佛一见钟情,也如同打开了心扉的一扇窗:“如果说天地神佛皆是曾从这世间走出的万物生灵,那么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便是这所有生灵的曾经;如果佛也有心语,必是超越凡尘,看透这俗世的。”
当然,这首诗的原作之所以能通过一部电影的镜头就红遍全国,也是因为诗中贴近每个人情感、能够引起共鸣的细腻语言——如果只是深奥的禅语,她注定不会那样容易地直抵人心。所以,怎样用音乐精准地传达原诗的意境,怎样在传递她的深意的同时又保留文字中传递出的烟火气息,成了创作改编中的一大难题。
是否与原诗的气质相契合,决定着音乐的改编能否成功。郭宴也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无论是从诗句的深度来理解,还是从字面的意义来剖析,既要让歌曲符合意境,又要便于传唱。”但让人惊喜的是,或许是与这首心心念念的诗作的缘分,让开始创作后的过程格外顺畅。
02
一首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应该对应一个怎样的声音形象呢?
在听到《见与不见》之前,我在脑海中有记忆的声音里,始终没找到最契合的那一个——清亮的女声,只能唱出诗中表面所写的情与爱;男声来演唱,又似乎少了点故事的延伸感。
而当听到郭宴的版本后,忍不住想要感慨:她的声音太适合这首诗了。厚重的女中音,让诗的韵味在歌声中弥漫开来,成为了悠扬婉转的故事。
《见与不见》的编曲只用了三件乐器:大提琴、小提琴、钢琴。古典乐器自有其独特的气场和气质,电影镜头般行进的旋律,构成了错落的篇章,营造出更为悠远深邃的空间感。
没用任何一种电声乐器、完全由古典乐器所组成的编曲架构,对于任何一位歌手来说都是极为考验功力的挑战,但正是在这样的配乐下,让郭宴独有的女中音音色变得更加迷人抓耳。
或许你还记得故事君曾介绍过的HI-FI歌手,HI-FI是英文High-Fidelity(高保真)的缩写,常听歌的朋友绝对不会对它陌生。所谓“高保真”,通俗地讲,就是耳机里听到的声音,与歌手本来的声音高度相似。
郭宴正是这样一位难得的HI-FI女中音歌手,声线扎实浑厚而充满质感,这样的音色,在古典器乐的妆点下,更增添了几分庄重的仪式感:你见,或者不见我;你念,或者不念我;你爱,或者不爱我,在律动中层层推进。而她贴近耳边娓娓道来的唱腔,又让这庄重之中充满了故事的画面,仿佛在翻阅一本泛旧的经文,讲述着那个藏在诗文中的古老传说……
03
从创作到录制,《见与不见》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期间,郭宴经历了无数次的推倒重来,从编曲配器中的每个音符,到每一轨录音的采样合成,每一个细节都经历过反复的修正,郭宴说:“对待作品,便如同自己的生命,每一步都不容犯错,每一步都苛求完美,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作品以灵魂,才能对得起用心倾听这首歌的朋友。”
对于这样一首细腻的作品来说,对细节的追求也就决定了一切。无论原诗的词作语言,还是郭宴的旋律编配,都是化繁为简的所得,而怎样去呈现在至精至简中包含的复杂深意,需要的就是对细微之处的理解和表达。
最终,《见与不见》所构建的音乐纬度,足够包罗万象,足够让人们在其中产生不同的思考和感悟:“你说它是情歌它便是情歌,你说它是上师对弟子关爱的心声便是上师对弟子关爱的心声,在我心中,它便代表美好,代表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善念。”
沉浸在一个动人的声音里,就如同给耳朵和大脑的一次按摩。在歌曲之外,郭宴还带来了另一个惊喜的版本——《见与不见》朗诵版。
朗诵版的电影级别编曲,融入了春、夏、秋、冬四季中来自自然界的声效。事实上,原诗中所蕴含的禅意,也正是自然宇宙万物中“在”与“不在”的哲思,因此这样的编配在我心中也完美地吻合诗中的意境。
朗诵是另一门完全区别于演唱的艺术,但正如文章开篇所说,诗与歌,文字与音乐,本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作为音乐人,在朗诵中更能体会诗中的音乐性和节奏感,郭宴做了很多前期的学习和准备工作,在录制数次后,最终版本呈现的效果也相当令人惊艳。
在与不在,见与不见,这是来自宇宙的哲学命题,也是牵动着个人情感的永恒疑问。在2020年,在一首诗走红10年后的今天与她再次相遇,或许,这也是另一种奇妙的缘分;而我们也将在郭宴的歌声里再次体会她,并重新读懂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