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平最讨厌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折磨,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本可以胸怀坦荡地尽情欢乐,可是他们却彼此拿一些无聊的蠢事把不多几天的好日子都糟蹋掉,等意识到浪费的光阴已经无法弥补时,已经太晚了。”
总有一些作家生不逢时,去世之后其作品才开始受人关注,而有些作家,其作品生前就畅销不已,在读者和社会中掀起了巨大波澜,比如歌德的这本《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在1774年、25岁的时候完成的一部小说,篇幅虽然不长,却讲述了24岁的进步青年维特在进入社会时,面对爱情、阶级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给他带来疑惑和不解、困扰和折磨,最终维特选择自*。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成为畅销书,不少年轻人都模仿书中维特的穿着:蓝色的燕尾服,再配上黄裤黄马甲,更有甚者模仿维特的吞枪自*。以至于书籍再版的时候,歌德迫于压力在书中劝诫读者“不要步我(维特)后尘”。
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时,年仅25岁,正是年轻气盛之时,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面对问题之时很容易就会意气用事,不接受转圜的余地,显得更加理想激进,这也是维特悲剧的原因之一。
虽然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快两百五十年了,但读者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共鸣,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都有维特的影子。但我们都不是书中的人物,我们活在现实之中,每个人只能向前。
01 维特的爱情失意歌德曾说:初恋是唯一的恋爱。而纵观歌德的一生,主要就是写作、做官和谈恋爱三件事,其情史也是很多人的研究主题。
歌德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歌德也化用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曾在一次舞会中认识了一位名叫夏绿蒂的少年,一见钟情表白后,夏绿蒂有些惊慌失措,就告诉了自己的未婚夫,虽然未婚夫对此并不在意,但歌德觉得十分震惊,就离开了。
几个月以后,歌德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自*了。歌德以此为原型,写出了小说。
小说里,维特的一大困扰就是他钟情的绿蒂已经有了未婚夫,并且之后绿蒂也和他人成婚了,木已成舟,他的爱情无所实现,一切无望迫使他最终和世界诀别。
这其中必须要说一说的,就是绿蒂的态度:她究竟爱不爱维特?按照今天的眼光去看,可能不少人会觉得绿蒂有些绿茶,因为她既为了生活,理性选择了阿尔贝特,但又渴望浪漫的爱情,所以对于维特给予的爱慕和关怀,无法抑制地想靠近。人就是如此的矛盾。
只是或许她也没有想到,她时而回馈的小小恩赐在维特这里是致命的引诱,最终导致他在痛苦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当初彼此都果决一些,结局也许就会改变。
除此之外,现在一些年轻人,因为文学影视对爱情的歌颂,对爱情产生了过高的期待,失意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欠缺,同时还可能为了让自己符合爱情故事中纯粹专情的爱情形象,而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自己的脑内小剧场,上演一出爱恨情仇的大戏,结果只感动了自己。
维特
对爱情的渴望也许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爱中的情况太复杂,情窦初开的年轻人总会为爱痴狂,只是痴狂可以,别轻易以命相搏,事后看似留下一段佳话,实则什么都没有了。这样说来,倒是不太建议年轻人看这本书了。
02 维特的事业不得维特曾经试着离开绿蒂,于是他从乡下回到了城市,并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但和所有初入职场的人一样,维特也感觉到不适。
这其中,既有上司的刁难,也有同事的提防,官场上的种种作态都让他苦恼不已,甚至在伯爵家吃饭时,也被贵族嘲弄和驱赶,于是维特一气之下辞职而去。
这样的处境也许就是那些在网上询问“到底要不要裸辞”的年轻人所正在经历的,当工作的繁杂和重压叫人透不过气,怀疑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时候,当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断挤压私人空间,还要笑脸相迎的时候,谁都会想现在就离开工位,现在就把辞职信交给领导,现在就不用苟且,现在就去追寻诗意和远方。
之后维特也曾有过别的尝试,但最终无疾而终。
人们常说“学校是个象牙塔,社会是个大染缸”,很多年轻人在进入社会的时候都会不断产生各种怀疑,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只是有的人自我撕裂,快速蜕变,丢弃掉笨重无用的壳,转而学会利用社会的种种规则交际应付,游刃有余;有的人则蜷缩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偏安一隅,只要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好,工作嘛,无非就是为了生活费。
作为旁观者,无从评判他人的人生选择。只是人生短暂,不能浪费,也可以试着一边摸索,一边寻找自己的事业。
当下,人们都谈“副业刚需”,这个“刚需”不仅指的是金钱物质上的需求,也有自我实现、成就满足的需求。时代在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眼界在开拓,我们拥有比维特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只要我们准备好去尝试。
03 他人的社会悲剧在爱情无望、事业迷茫之时,维特重新回到乡间,只是此时物是人非。
之前,他曾给村民的两个孩子画过画像,然而现在孩子的妈妈告诉他,自己的小儿子已经去世了。
而曾告诉他自己喜欢女主人的农夫,在表白后被解雇了,因为女主人的弟弟怕他抢走姐姐的财产。之后农夫*了人,维特为他辩护,却被法官反对。
现在,绿蒂也已经嫁做人妇,维特压抑着自己的爱情,他甚至梦到深爱绿蒂而丢了工作发疯的青年。此时的维特,经受着种种折磨,承受着过激的心理压力,最终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
维特的境遇令人唏嘘,但审视现在,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患上抑郁症的人也不在少数,人们因为自身的种种遭遇而低落、消极、悲观、厌世。2017年世卫组织就已经公布数据:全球有超过3亿人是抑郁症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及时疏导自己的心理压力,释放消极情绪,改变自身状态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2020年初疫情期间,因为全员隔离,大家宅在家里,空闲时间就看新闻、刷社交网站,反而看到了更多信息,这些信息有好有坏,上一秒气得跳脚,下一秒就感动到要落泪,情绪大起大落,所以就有人建议不要过多的关注外界信息,避免信息过载。
虽然对于他人的经历境况理解并同情是有同理心的表现,但这些也可能会成为自身的应激源,给我们带来压力,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对此,必须学会适量,并及时让自己减压。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所带来的理解和共鸣也是如此,虽然它也许能够部分缓解我们的焦躁不安,让我们知道从过去到现在,日无新事,大家愁的都是一样的问题,但是维特以死来自我实现的方式并不可取。
看看现实中,作者歌德虽然逃离了夏绿蒂,但他没有自*,还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举成名,成为活着就名利双收的大作家,这或许才该是“维特们”的正确模仿对象。
我不想过多地探讨时代背景、社会背景、阶层人文等集体叠加所带来的群体困境,因为首要的还是个体如何自救,如何解决这些烦恼和痛苦。
这本书如果早几年看,可能我会和维特一样陷入深深的疑惑、怀疑、抑郁之中,因为这一阶段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而现在,虽然我仍旧对人生持有悲观态度,但还是会试着去做出一些改变,哪怕仅仅是让自己高兴一些,开心一些也是好的。
人生路漫漫,或许还会有下一个“中年维特之烦恼”、“老年维特之烦恼”,生活的本质就是如此,绝不可能叫你顺心一些的,所以还是接受它、解决它吧。
彩虹诶:和你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团结向上,严肃活泼,奋发有爱。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