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由此引向影片的主题:任何暴力行为,无论正义与否,都有可能在最卑微的小人物那里遭遇到最坚决的阻击,并且通过这种阻击,颠覆了历史的进程和相关所有人物的命运。
在人与人相互对抗的过程中,妄自尊大的一方总是必然地要遭到更多的羞辱和戏弄,因为他们比小人物更不能忍受羞辱和戏弄,所以他们最终也就会失去得更多,心灵也将要承受更大的痛苦。
赵氏孤儿的动作主要集中在拒绝履行使命为赵家报仇,赵孤不是站在赵家的立场上,赵孤的态度显示出自己与赵家的联系仅限于血缘关系,在情感上对赵家是淡漠的。
他的祖父赵盾、父亲赵朔、母亲惠公主、韩厥、公孙杆白为了救他做出的牺牲,在他眼中,跟他没关系。在程婴眼里,他甚至认贼作父,“您是我爹,太尉他养育了我十六年,他也是我爹”。
在赵孤眼中,赵盾、屠岸贾、程婴,那些人的行为是荒谬无稽的乖僻行径,活得那么艰辛,得到的仅是转眼即逝的虚荣和慰藉,激不足道的权利感,妄想着支配整个世界。狂妄和虚无,劳神费力,到头来,仍是一无所获。
程婴大骂“你就一点也不想想你的父亲,你的祖父,你知道有多少人都为你死了?”赵孤回答:“不管有多少条人命,它跟我没关系。”赵氏孤儿只承认当下的事实:他是当朝太尉的养子,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沿着既定的生活轨道,感性地向前滑行,拒绝理性的深度思考,无所谓善恶、忠奸,也不落入认贼作父的伦理概念的窠臼,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特色。
赵孤的拒绝颠覆了程婴的人生信念,解构了程婴十六年的艰辛,推动程婴在晋灵公面前说出真相后,饮恨自尽。《赵氏孤儿》的故事不再是血泪斑斑、正气浩荡,而变成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可奈何。
但是,由于没有孤儿十六年成长过程的情节,没有足够深入赵孤的心灵,无法洞悉赵孤选择不报仇的自觉意识。缺失了塑造赵氏孤儿性格的事件,无法知道赵氏孤儿的思想情感是如何逐步发展。对孤儿心理的刻画的苍白使“不复仇”的选择失去了重量。
第一幕:太后滤一手遮天,坤纲独断,她的儿子晋灵公成了傀偏君主。而他表面对太后言听计从,使太后滤放松警惕,以伺机搞跨太后。
晋襄公在位时,丞相赵盾和将军屠岸贾结下深仇,屠岸贾被远逐大漠十二年。晋灵公登基后,秘密召回屠岸贾,在赵盾母亲的寿宴上,晋灵公携屠岸贾亮相,暗示改朝换代的日子开始。
第二幕:晋灵公故意在朝堂上追捧屠岸贾,封屠岸贾从西域带回的狗为骑都尉,加深了赵盾的不安。前任丞相公孙杵曰劝赵盾先造反,但赵盾拿不定主意,认为赵家祖上对晋国贡献很大,两者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