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编剧宗福先称,我们了解过去,把过去作为坐标,就能看准哪个方向才能向前 官方图
40年前,话剧《于无声处》如一声惊雷,表达了人民群众企盼新生活的心声。昨晚,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在美琪大戏院回归,这是继2008年复排、复演之后,第三次公演。该剧编剧宗福先在谢幕时登台:“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从哪里走来,我们了解过去,把过去作为坐标,就能看准哪个方向才能向前。”
此轮复排,依旧是由著名编剧宗福先和导演苏乐慈搭档,一如40年前的10月这部剧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走出来时那样。“人民不会永远沉默”,大家呼唤正义的渴求,让这部剧一经问世就掀起了热潮。1978年12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前身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相继演出该剧,这股排演热潮从上海蔓延到了全国,当时仅北京市就有19个剧团排练演出了《于无声处》,之后又发展为全国有2700多个剧团排演该剧。
图说:全国曾有2700多个剧团排演该剧 官方图
这部话剧也成就了宗福先,让他从上海热处理厂的一名青年工人,成为市工人文化宫的一名文艺科干事,1985年他又进入了上海市作家协会任职,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市政协常委。若干年来,无数记者问过宗福先,当时如何敢写这样一部话剧,又是如何让它顺利演出的。宗福先回忆,其实事实和大众的想象完全不一样,《于无声处》的剧本写出来以后,没有一个人反对,甚至连怀疑、犹豫的人都没有,所有人都是竭尽全力推着它往上走。宗福先说:“我完全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它成全了我的今天。”
2008年,《于无声处》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复演了45场,其中17场是在高校。《于无声处》一经复排即包揽了第13届佐临话剧艺术奖三项大奖,饰演欧阳平的韩秀一获得最佳男主角奖,饰演何芸的孙宁芳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饰演梅林的徐幸获得最佳女配角奖。徐幸40年前正是看着这部话剧进入了上海青年话剧团,本轮复排演出她依然饰演梅林一角。徐幸说:“人物还是那些人物,但观众已经从50后、60后变成了80后、90后,年轻的观众对这部戏也很了解,相信当下的观众通过这部戏回望历史,可以有一些收获。”
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于无声处》的剧本不再做修改,台上念的每一句台词,都是40年前写的。但在舞台呈现方面,《于无声处》又透出了时代新意。今年剧组把40年前的舞美设计、85岁高龄的周本义请了回来,在经过重读剧本、细致考虑之后,周本义没有对舞美进行很大改动,而是采用写意的风格,让这部剧在带有年代感的同时并不与当下脱节。舞台色调依然以黑、白、灰为主,以反映过往的压抑感,而窗外透出的一点绿色则寓意着未来的希望。在苏乐慈看来,当下再演《于无声处》,是试图展现尖锐复杂环境里的亲情、友情与爱情。《于无声处》不是演一个脸谱化的坏人或英雄,而是演绎生活中的你我他,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实现共鸣。(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