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 2.青年
60年代出生的人,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学习功课压力都不大。那时候的老师都被政治运动弄怕了。对学生都很宽容。我在师院附小和附中读书的时候,如果迟到了,叫一声报告就可以进入教室。当时开设了许多有时代特点的课程。比如说工基和农基。农基就是教我们这些城里的学生怎么样种庄稼。英语课里甚至还学过半夜鸡叫的英文版,印象里我们放学课外作业基本上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许多孩子的另外一个任务是要回家路上帮助父母到菜市场买菜,或者到米店和煤店去排队买米,买煤。那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家里粮食永远不够吃。所以每个月24号就要到粮店去排队买下个月的米面。我们每个学期甚至还要到农村去支农。替老乡们拉肥料,干农活。各个班级也要轮流到附中的农场去劳动一个月。这个时候可能是这些学生最放松快乐的时光。因为当年流行的是读书无用论。中学毕业都要发配到农村去做知青。突然在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文革结束了。懵懵懂懂的我接着上了高中。高考恢复了。大家都开始积极上课听讲了。第一次感觉到了学习压力,那时候能弄到一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我们的中学老师都非常认真的给我们复习。甚至还会有补课。当然那时候的学习主要还是依靠自学。不像现在要额外掏钱去外面上补习班。七八年知青下乡终结。79年7月,我参加了高考。考完试以后也不知道能否录取。所以就到包工头那里去打小工了,每天有1.28元报酬。干了十多天的体力活。有一天忽然外面有人说放榜了,赶快跑回学校看墙上的海报。居然达到了重点大学录取线。于是接下来填了志愿,过一段时间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紧接着收拾行李就到大学报道了。那时候大学刚刚恢复招生。还有没毕业的工农兵学员。所以77,78级的学生把宿舍基本用完了。我是七九级本地的学生。开始都没有宿舍。就住在那种工棚活动板房里边。大概一学期以后才搬入到正式的宿舍里。当时大学里条件有限,所以招生其实也不多。我后来看到的资料说79年高考录取率大概就在百分之4~6之间。大学没有录取到的同学,分数够就接着录到中专去了。实在考的差的同学。后来又参加了所谓的考工,去上技校。也有的参加招工考试,直接参加了工作。我们这一代人当时只要你稍微努力一点,都可以找到一个自己的归宿。上大学以后,大家最热衷的就是上课和图书馆,当年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所以学习真的非常勤奋。老师也教的非常认真。我那时候一学期交的学费大概是40多块钱。买教科书大概还要花掉20块钱。每个月的伙食费大约要30块钱。也许今天的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时人们的工资都非常低。我母亲作为一个老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30多块钱。我们那些从乡下来的同学可以申请到助学金。每月大概可以有15~20块钱。基本上能够把吃饭解决掉。那时候是没有谁有所谓的奢侈概念呢。大家都穿的非常朴素,破烂。但是大学四年应该是我这辈子读书最认真的一段时光。给我们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印象。大学毕业都是包分配的。83年我们毕业的时候,国家的分配计划把我们一个系90个人分到了祖国的天南地北。我第一年的工资是46块钱。一年后转正,每个月56块钱。从此我进入了打工的职业生涯。#学生时代的回忋# #回忆学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