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原型过世,摔跤吧爸爸的真实故事原型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16 23:23:54

Ritika的例子虽然极端,但是足够对身为父母的我们有所启发。像Ritika这样“别人家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外界以及自身的压力,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们会比别人更焦虑、更努力,但也对必经的挫折缺乏准备,也更难从失败中复原。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霍妮曾提出这样的理论:当孩子担心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认可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于是,他们会在幻想中创造一个他们认为的、父母喜爱的“自我”,来缓解这种焦虑。

这个假想的自我通常是完美的——聪明、努力、优秀,当他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

摔跤吧爸爸原型过世,摔跤吧爸爸的真实故事原型(9)

他们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有时候,这会把他们推向一拐的境地。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别人看来已经足够优秀,但是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要“假装”自己“很优秀”。别人赞美他,不会增加他们的信心,反而他们觉得更心虚。他们觉得这个赞美是给那个假装的自己。

不幸离世的Ritika就是这样,她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外界以及自身的压力,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会比别人更焦虑、更努力,但是一场比赛的失败,就让她失去了生存的勇气。

这真的是一个残酷的玩笑。

摔跤吧爸爸原型过世,摔跤吧爸爸的真实故事原型(10)

追求完美主义,危害有多大?

有人会说:Ritika的例子毕竟极端,追求完美没有错。但其实,家长过度让孩子追求完美主义,有些危害真的想不到。

第一,完美主义让孩子更容易放弃,一旦做不到十全十美,他们往往选择逃避,不敢尝试。

这点知小蒙印象最深的,就是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场景了。

摔跤吧爸爸原型过世,摔跤吧爸爸的真实故事原型(11)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爸爸陪娃写作业,他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再好好写一下,这个写得不对,写得很难看”。

听到爸爸的话,孩子第一遍就会擦掉重写,但是即便第二遍,也不太容易达到大人的要求,大人会继续说:“你再试试”。

如果孩子再达不到标准,无声的抗议就会开始,孩子就开始拖延加“摸鱼”了。长期下去,很容易就导致孩子拖延逃避,无法正常完成阅读、书写甚至是考试。

这一点也在科学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心理学家希尔研究了运动员群体,发现在体育运动中,决胜的因素基本只有一个——练习。但是练习进行得不顺利,完美主义者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第二,完美主义损害孩子健康。

完美主义倾向不光让人的潜力无法发挥到极致,也会导致一系列临床状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包括孩子)、自残、社交焦虑障碍、公共场所恐惧症、强迫症、暴饮暴食、厌食症和贪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慢性疲劳综合症、失眠、囤积症、消化不良以及慢性头痛,更可怕的是,完美主义还和早逝与自*有关。

中国台湾电影《阳光普照》,里面讲述了一个家长眼中的完美孩子的早逝。

摔跤吧爸爸原型过世,摔跤吧爸爸的真实故事原型(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