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 米勒
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依据奥巴林的根据这种构想,着手开始了对原始大气模拟实验,以了解生命的产生过程。在一个完全密闭的装置内,装有他调配出来的由甲烷、水蒸汽、氨、氧气构成的混合气体。米勒让这种混合气体循环流经一个模拟太阳紫外线辐射的电弧。在历经连续一周的放电之后,密闭装置内产生了甘氨酸、丙氨酸等11种氨基酸,其中有4种氨基酸存在于天然蛋白质中。
1959年,德国科学家格罗特和维斯霍夫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是用紫外线代替放电,结果也得到了氨基酸;1963年,美国人波南佩鲁马模仿了米勒的实验,他这次是以电子为能源,制成了腺瞟吟;接着,他又用紫外线为能源,制成了腺膘吟校普。请注意前面提到的几位科学家都使用了能量——电,电弧,紫外线等。
分子链
美国生物化学家福克斯在上世纪中期也提出了一种生命起源的假说,一类蛋白微球体假说。福克斯认为,早期的地球温度很高,依靠热能就应该可以使简单化合物转变为复杂化合物。为此,他也通过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说,他把由各种氨基酸构成的混合物加热到200℃,大约3小时后,它们形成了形似蛋白质的分子链,被称为类蛋白。这里也使用了能量——热能。
海底“黑烟囱”实景
海底“黑烟囱”想象图
据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矾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家詹姆•莱克,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大洋底火山附近的“黑烟囱”周围,找到了在黄石公园热泉里生存的嗜硫细菌,为海底火山生命起源的理论提供了证据。
海洋学专家柯利斯更早地做了类似的工作,他在1977年底考察太平洋海底火山时,就发现沸腾的火山岩浆喷口周围活跃着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其中有鞋底大小的蛤,也有长达近两米的大管虫。他认为地球的生命很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被催生的,因为在地球形成生命的初期,许多地方都很类似于海底火山周围的环境。一些科学家也验证,那些炙热的、甚至含有大量有毒物质的热液喷口处有早期生命产生所必需的化学变化。上面这几例也都与能量有关——热能、电能及化学能等。(待续)
“黑烟囱”周围的生物